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走进怀仁堂》毛泽东把斯诺叫到了天安门的正中央,其用意使一向特别自负的美国人没能猜透

2013年01月09日11: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返回>>>《走进怀仁堂》,当代中国出版社,董保存著

毛泽东把斯诺叫到了天安门的正中央,其用意使一向特别自负的美国人没能猜透

1970年的10月1日。

天安门照例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当这个高鼻子的外国人和他的妻子走出电梯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迎了上去,用他那有力的手,握住了这个老外的手,说:“欢迎你,斯诺同志。”

是的,这就是刚到中国的斯诺。

当斯诺知道他是这天第一个被邀请上天安门的美国人时,他很兴奋,说:“我真是第一个被邀请上天安门的美国人吗?”

周恩来肯定地点了点头。

斯诺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记者,要不是充满好奇心,当年他会到陕北红色的土地吗?

今天,他走上天安门,依然是那个充满好奇心的记者,他对这座东方城楼上的一切,都觉得新鲜,甚至觉得眼睛都不够使。

“毛主席叫我请您来,您是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

周恩来的声音响在耳边。

斯诺也很动感情地说:“当年我穿过封锁线去找红军,见到的第一个红军领导人就是您。”

回忆起往事自然都很高兴。斯诺还记起,当时周恩来用英语和他交谈,他很吃惊。

周恩来也回忆起当时给这位外国记者安排的采访路线,说那时没有汽车,只有一匹马给他骑。

“当年您安排我见毛主席,采访红军,这在西方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上天安门,也是……”

周恩来以政治家的语气说:“在中美关系相互隔绝的情况下,你三次访问中国,今天还上天安门参加我们的国庆活动,这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情。”

“我又有独家新闻了。”

这时,电梯又一次打开,毛泽东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周恩来和斯诺迎上前去,这是一年以后的相见,毛泽东已经步入老年,和斯诺印象中的毛主席有了很大的变化。

“主席,您看谁来了?”周恩来用他那有江苏口音的普通话说。

毛泽东显然已经认出了斯诺,他笑了,说:“斯诺先生,老天保佑,我们又见面了。”

斯诺感到,毛泽东虽然老了,但他的说话还是像当年一样的有趣。他把自己的妻子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和他们握手,对他们表示欢迎。

周恩来又向林彪介绍斯诺,他对斯诺说:“这是林副主席。”

斯诺和林彪认识,在延安时他采访过这个著名的红军将领,所以他说:“林彪将军,我们又见面了。”

林彪说:“斯诺先生,你是毛主席请来的,我们热烈欢迎你!”

天安门广场上的庆祝活动开始了,“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声浪此起彼伏,使斯诺感到茫然。

毛泽东把他叫了过来,让他站在了天安门的正中央,翻译冀朝铸正好站在了他的身后。摄影记者急忙抢下了这个镜头。

第二天,经周恩来总理精心安排的这张照片发表在中国各大报上。

毛泽东把斯诺叫到天安门上的用意,许多人不甚清楚,就连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忽略了这一重要情况。事后基辛格在他回忆录中说:“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我们的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转弯抹角,以致使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10月1日,中国国庆节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请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这么大的荣誉。这位高深莫测的主席是想传达点什么。斯诺后来自己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国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事情做得过分微妙,反而达不到通信联络的目的。”

的确是这样,毛泽东是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向美国总统传递这样的信息——中美关系要解冻了。

这不仅是在天安门上作一个象征,而且是和斯诺明明白白地说了。这在1970年12月18日的谈话中已经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毛泽东说:“中美会谈15年谈了136次。我不感兴趣了,尼克松也不感兴趣了,要当面谈。”

“主席愿见他吗?”斯诺问。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我愿跟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

“他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悄悄地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我看我不会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我们也要作自我批评……”

这应该是很明确的了吧!

可惜的是,毛泽东的这个明白无误的信息,并没有转告到尼克松那里……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