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宣布废除旧历改用国历(公历),并决定把公元1912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把1月1日叫做“新年”。但是,因为民间仍然习惯于使用农历,仍然要把农历正月初一当做传统“新年”,所以袁世凯上台以后,便把农历正月初一即传统“新年”改称“春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又再次颁布命令,要求自192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国历、废除农历。为了雷厉风行贯彻这一命令,政府还规定机关、学校、商店不得在春节期间擅自放假,否则就要对相关负责人实行严厉的制裁和处罚。
尽管政府企图用行政手段来制止民间过年,但是老百姓并不买账。因此就出现了文章中所谓“禁令自禁令,过年自过年”,以及大门内外“两两相形,冷暖顿见”的情景。
为了印证这一情景,作者谈到他在北平和成都看到的两副有趣的春联。北平的春联是:
人有是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分新旧,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成都的春联是:
冲天物价高高涨,隔岁和平慢慢谈。随后,作者还对年关将至,物价猛涨的现象作了预测和评估。他认为这不仅取决于大众企盼的国共和谈能否实现,而且还与各地的政治动向有关。因此在文章发表之前,作者又加上了这样的话:“在记者发稿时这一个年总算过了。下一个年呢?假如物价继续高高涨,和平慢慢谈,纵然还可以公说公有理,恐怕有许多人不能够‘我过我的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世纪评论》发表这篇文章之后,紧接着又刊登了傅斯年的专论——《这样的宋子文非离开不可》。文章告诫南京国民政府,要想避免崩溃,必须反对腐败,而反对腐败的“第一件事便是……彻底肃清孔宋二家侵蚀国家的势力。否则政府必然垮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