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胶东抗日根据地一把手林浩

2013年01月24日16: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938年1月26日,林浩在泰安县寺岭村伏击日军,首战告捷,毙伤日军10人,击毁日军汽车1辆。2月18日,林浩再战泰安县四槐树,炸毁日军汽车两辆,歼敌40余人,内有日军大佐1名。起义队伍随即开辟了以莱芜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山东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率部抵达沂蒙山区,他听取了第四支队政委林浩的汇报,并扼要地向他们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初次相见,罗荣桓惊讶于林浩的年轻,赞扬他说:“你才23岁呀!了不起!了不起!”1939年夏,林浩担任了中共山东一区(即大鲁南区,含津浦路以东,胶济路以南,陇海路以北地区)党委书记、一军区(也称山东纵队后方司令部)政委,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泰安、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工作。1940年秋,24岁的林浩担任了中共胶东区党委书记兼胶东军政委员会书记,成为“中共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把手”。在他的领导下,胶东有了兵工厂,可造炸弹、炮弹、步枪、机枪、掷弹筒、迫击炮,还可翻造子弹。除此之外,各区还有纺纱、织布、制革、造纸、鞋袜等小工厂。胶东、鲁南还有金矿,月产黄金12两。他们在金融流通、统制贸易等方面也有所开辟,由共产党控制的北海、鲁西银行及分行年发行新钞700万元,泰山农民合作社还发行地方票。通过节约、生产、金融、贸易,用以解决每年每人平均130元左右耗费的大部分,大大减轻了根据地民众的负担。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胶东区,赵保原、蔡晋康等顽固派与日寇狼狈为奸,多次对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发动军事进攻,抢占敌后军民创建的牙山根据地,并联合向东海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企图消灭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遵循党中央“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示精神,胶东军民于1941年3月15日发起反投降战役。以许世友任指挥、林浩兼任政委、吴克华任副指挥的反投降临时指挥部,指挥一一五师第五旅、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和清河军区第三旅独立团等6个团的兵力,首先东、西对进,一举收复牙山地区。接着,挥师南下海阳,直逼投降派头子赵保原据守的郭城、发城地区,展开了围困战,迫敌退回其老巢。此役,共歼灭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5万余人,把大小十几支顽军部队逐出胶东腹地,打通了胶东之东、西两区的联系。经过近5个月的反投降作战,进一步扩大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扭转了与顽固派斗争不利的局面。

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许世友任司令员,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兼任军区政委。当年冬,日军1.5万余人加上伪军5000余人,配备10余架飞机和26艘军舰,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对胶东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日寇大搞“铁壁合围”、“大拉网”、“梳篦式扫荡”、“清剿抉剔”等。林浩临危不惧,他同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副司令员吴克华等领导同志一起,组织指挥了一次又一次较大规模的作战,在40多天的反“扫荡”战斗中,歼敌2000多人,救出了被日军包围在马石山上的群众2000多名,粉碎了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最大规模的“清剿”、“扫荡”。

1944年8月,为改善胶东境内东海、北海、西海、南海4个根据地的联系,林浩、许世友领导胶东军区对敌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秋季攻势。到9月下旬,在40多天里,歼日伪5000余人,攻克、迫敌放弃据点130余处,4个根据地完全连成了一片。

1945年春天,经区党委和军区领导研究决定:于2月11日发起讨伐胶东顽伪“双料”的叛军头子赵保原战役。林浩政委与吴克华副司令员等军区负责人一起,组织指挥了这场重要战役。经9天连续作战,共歼灭赵保原主力万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解放人口70多万。这次战役,清除了山东顽军一个重要堡垒,剪掉了日寇在胶东的重要羽翼,扫除了胶东对敌大反攻的重大障碍。此后,林浩和军区参谋长袁仲贤又指挥胶东所属部队,发起了对与日伪勾结屡屡向我西海、南海军分区侵袭的顽军阎珂卿、王豫民等部的讨伐,歼敌5000余人,击溃其大部。从此,胶河两岸全为八路军控制,为抗战大反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当年8月,抗战大反攻到来之际,胶东军区部队作为山东军区五路大军的第三路,“在前线指挥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率领下,解放威海卫、牟平、烟台、福山、蓬莱、黄县、龙口、招远、莱阳、石岛、即墨,并突破了敌之崂山防线,攻占了流亭机场,逼近青岛,为迎接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苏振兰)

(责编:杨丽娜(实习)、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