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选自《群众》杂志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一方面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生产建设,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社会动员。战火纷飞中,中共始终坚持办报办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凝心聚力,同仇敌忾。《群众》杂志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理论刊物,于1937年10月筹办于南京,12月正式创刊于汉口,处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董必武等的直接领导下。武汉沦陷后,《群众》杂志辗转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终刊,共发行143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通过《群众》杂志进行了多样化、多维度的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群众》杂志社会动员之立意点
救亡图存的社会共识构建是有效开展社会动员的基础,《群众》杂志将拯救民族危亡作为民众动员的基本立意点。
其一,揭露日军的凶残,激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群众》杂志对日军的暴行作了大量记录和揭露,杀人放火、鸡犬不留、奸淫掳掠等是描述日军暴虐行为最常见的字眼,借此激发国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杀人比赛》一文描述了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以杀人为儿戏的兽行,指出“这是侵略者对待殖民地的奴隶的政策本质”,所以“不抗战就不能活命,国家的生命和个人的生命是紧密地连在一块分不开的”(《杀人比赛》,《群众》第1卷第8期),呼吁人民积极投身抗战。
其二,刻画国人的悲苦,鼓动民众团结抗战。《群众》杂志非常关注战争中的难民,“必须对他们加以适当的组织和教育,利用他们的牺牲和痛苦,在各区同胞中燃烧起抗敌救亡的热情的火焰。”(《日寇的疯狂》,《群众》第1卷第16期)“多少同胞的血肉横飞?多少房舍化为灰烬?山城里弥漫了浓烟、火焰”,杂志用图文配合的形式生动再现了难民颠沛流离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同身受。
其三,阐明战争的严峻形势和长期性,号召民众持久抗战。《群众》杂志设有国际一周专栏,及时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帮助读者了解形势、吸取教训。还时常刊登分析国内战争的文章,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和胜利,用忠实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道理来教育国人,使他们抱定为祖国流最后一滴血的决心,作好持久抗战的准备。
其四,抨击消极冷漠,唤醒大众保家卫国的责任感。《群众》杂志对部分民众存有侥幸心理和事不关己的旁观态度进行警醒和教育。“日寇来了以后,依然可以过太平日子是绝对不能实现的。对于日寇不应当有一个顺民!因为日寇所带来的奸淫、掳掠、抢劫、屠杀是不分贫富不分阶级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主动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隔岸观火的最终结局将是自身与国家一同覆灭。
其五,揭露汉奸的丑恶嘴脸,号召打击汉奸。汉奸“早已为法西斯所收买,他们为日寇搜集情报,挑拨离间中国人民的团结,破坏中国的抗战”,而且,他们还“从理论上挑拨离间,转移大众的目光,减弱抗战的信心”(《关于托派汉奸分子问题》,《群众》第1卷第23期)。由此呼吁民众认清汉奸的丑陋面目,提高警惕,积极参与消灭汉奸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