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铁木尔·达瓦买提:托克逊人民的儿子

陈慧琴
2013年02月20日10: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百练成钢

1954年2月,铁木尔·达瓦买提当选为托克逊县副县长时无比激动,担心自己能挑起这副重担吗?但是回想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教诲和培养,他又有了勇气和力量。坚决听党的话,这成为他以后工作中的座右铭。1955年12月,他破格当选为托克逊县县长,1956年9月又当选为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0年6月任托克逊县委第一书记。

在担任县长和县委书记的八年间,铁木尔·达瓦买提跑遍了全县200多个生产队。他有自己的试验田,有包干的社队。在他的带动下,县委一班人都有记工分的本子,县委领导每年参加劳动都不少于3个月。下乡时,他总是扛着坎土曼,带着笔记本,到哪里都是既参加劳动,又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他同社员群众一起植树造林防沙,到处找水源,风灾过后掏修坎儿井。晚上他便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了解生产情况和农民生活。他养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接触农民,就感到日子不踏实。如果有农耕备耕之类的工作,他总是会到农村先听听干部、社员们的意见,并看看生产现场,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有时在县城开会不能下乡,他也要挤时间到县城附近的生产队去走走,他的许多工作总结、报告、指示等都是在农村访问了群众或是开了调查会后,在农民家的炕头上起草的。他访问群众、开调查会、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或是同基层干部谈话时所作的记录就有厚厚的几十本。这些本子上面,许多地方用红蓝铅笔画着符号,有的地方还加了批语。他还很有文学天赋,因此记录本中还收录了一些农谚、歌谣和托克逊县的历史资料等等。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但却很少对其他同志指手画脚地批评;他善于身体力行,令其他同志心服口服。有一次,一个公社的工作进度远远落后于别的公社,而该公社书记却说不出所以然,铁木尔·达瓦买提知道这位书记可能没有亲自下去了解情况,又不太懂农活,也不知道依靠有经验的农户。于是他就带领这位书记深入下去找问题,结果不出所料。铁木尔·达瓦买提没有正面批评他,而是在田间地头耐心地对他说:“你自己不懂农业生产,又不深入调查了解,怎么能领导好生产?”这位书记非常不好意思,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总是以铁木尔·达瓦买提为榜样,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很快使这个公社的工作赶上来了,并一度跃居全县之首。

托克逊县是新疆有名的“风库”,全年八级以上大风就有100天左右。境内多戈壁沙漠,又缺水,铁木尔·达瓦买提担任县委书记后,带领全县人民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进行艰苦斗争。1957年,他亲临风沙前沿,同干部职工一起造林防沙,到深山找水源,同群众一起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三年多种活幼林6000亩,造农田防护带130千米。伊拉湖乡虽然土地平整、宽阔,但由于缺水,一直制约着农业生产。1958年,县委决定挖修渠道,就近引阿拉沟水来发展伊拉湖乡的农业生产,时任书记处书记的铁木尔·达瓦买提常常出现在阿拉沟水渠的工地上。他性格温和,没有官架子,白天同农民一起劳动,夜里冒着寒风跑遍全工地,有时还为农民生火取暖、盖被子。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劳动,终于建成了长达53.5千米的阿拉沟引水灌渠,使伊拉湖乡过去的 “赤地”变为“沃壤、粮仓”。全县灌溉面积由此扩大到9万多亩,比解放初期增加近1倍。1961年,托克逊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

铁木尔·达瓦买提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当县委第一书记时,他连一件皮大衣都没有,更没有专车,经常骑着毛驴下乡,遇有紧急情况,就到县公安局去借马,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1961年5月,托克逊县刮了一场持续24小时的12级大风,当时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工厂停工停产,交通中断,坎儿井、干渠被沙埋,数百株大树被连根拔起。灾情发生后,他立刻顶风骑着一匹快马,赶赴重灾区了解灾情,召开紧急会议,周密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尤其是对坎儿井的抢救做了全面安排,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铁木尔·达瓦买提党性原则非常强,从不以权谋私。当时,他的许多亲戚托他给子女安排工作或者办私事,都被他拒绝了。他自己的亲兄弟至今还在博斯坦乡种地。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