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雷锋推向了全国——沁源人连云山
连云山,沁源县南石渠村人,1926年1月5日出生。他13岁就在村里当过民兵,194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后,历任抗大太岳分校学员,晋冀鲁豫军大学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旅排长,宣传干事,十二军军直政治处宣传股长,军直军事教导队指导员,军直政治处政治教导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军事记者,军委驻《人民日报》军事编辑,国际评论员,空军385厂军代表,空军昆明巫家坝场站副政委,空军第二十四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78年2月离职休养,2011年逝世。
在革命战争年代,连云山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因作战中勇猛,三次负伤,身上六处受伤,多次受奖,获得独立勋章和解放勋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连云山担任《人民日报》社军事记者组组长。1962年9月,连云山到抚顺采访,市委秘书长告诉他,刚去世一个月的雷锋做了很多好事。第二天,时任抚顺市委书记的沈越也向他提起了雷锋,并邀他到礼堂去听宣讲雷锋事迹的报告会。报告人是沈阳军区军人俱乐部主任陈广生,连云山和自发前来的听众都听得声泪俱下。这时雷锋的影响还局限在抚顺市和沈阳军区的范围内。
连云山觉得雷锋与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不一样,他是和平时期军队的英雄,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宣传。他深入到雷锋生前的运输连,看了雷锋的遗物和厚厚的十几本日记,并且找汽车班的同志座谈。大家都非常敬重雷锋,谈了不少,只有肇事司机低着头,始终不说话。连队干部说,出了恶性事故,检查还检查不过来呢,还宣传什么?这毕竟是忽视安全的恶性事故,沈阳军区工程兵被通报批评了。
这时,因有急事,北京打电话叫连云山赶快回去。临走时,他交代驻沈阳军区军事记者佟希文采写雷锋的稿子。佟希文说,因为事故,工程兵军务部门不让宣传。连云山跟佟希文说,我们宣传的是雷锋的事迹,不是事故。你再去采访,尽快把稿子发来。早在1960年冬天,佟希文和同事李健羽在雷锋入伍10个月时曾采访过他。采写了《好战士雷锋和红领巾》。后来还写了有关雷锋的通讯《党的好后生》。因为有一系列跟踪报道的基础,关于雷锋的稿子很快便写好了。这篇稿子由佟希文执笔,雷润明(时任《人民日报》驻辽宁分社记者)补充,甄为民(时任《人民日报》驻辽宁分社社长)最后定稿。由于连云山催得急,他们便一面定稿一面用电话传稿。连云山收到稿子后,迅速把雷锋的长篇通讯编完,送总编室审阅。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李庄与张潮决定拿出两个整版来宣传雷锋。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同时在一版、二版和五版发表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雷锋日记摘抄》和由连云山撰写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伟大的普通一兵》。这样,由于连云山的独具慧眼与努力促成,《人民日报》一共两个半版全部给了一位雷锋这位普通士兵。3月5日,毛主席欣然提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雷锋就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