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送出去的老母鸡,回来是要生蛋的”
当年留苏的一代人学成归国后,成为美术教育、创作和美术史论领域的中坚力量:罗工柳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并领导了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革命历史画”创作工程;肖峰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李天祥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郭绍纲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全山石、张华清、林岗、徐明华、伍必端等成为中国油画、版画、雕塑领域的“领军人物”,邵大箴、奚静之、程永江、晨朋——他们的探索,构筑了中国美术史论的整体科系基础。
有老艺术家还记得当时教育部部长给留学生们临行前作报告时幽默地说:“你们是送出去的老母鸡,回来是要生蛋的。要学成归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当时派我们出去,我们的心情是很感激的,希望报效祖国。每周一到周六,我们在学习;周日一天,全在博物馆里,非常刻苦。”全山石回忆。不少年轻的观众在全山石的小幅风景画前感叹,60年前居然画出这么时尚的色彩。
留学的生活是艰苦的,而对这些学子而言,也是丰富而快乐的:进入维·奥列施尼柯夫、鲍·约干松、尤·涅普林采夫、莫伊谢延科、梅尔尼科夫等名家工作室学习,参观列宾故居、临摹冬宫和特列恰科夫画廊中列宾、苏里科夫、克拉姆斯科依、列维坦、谢洛夫和西欧艺术珍品,“心摹”原作,影响了这一代人的艺术理想和美学观念,为他们的创作甚至后来很长时间的艺术取向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学习油画专业的同学们在结业和毕业前,到列宁格勒的冬宫博物馆、俄罗斯美术馆和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特列恰科夫画廊,临摹了一批俄国与世界油画名作。罗工柳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临摹了列宾的代表作之一《伊凡杀子》,其他同学也各自有丰厚的收获。这些临摹作品后来在北京展出,引起全国画界强烈反响。在人们无法到国外目睹西方绘画名作的情况下,这些高水平的临摹作品对中国画界和广大观众,起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留学到苏联”展览通过“基础训练”、“写生实习”、“创作研究”、“感受经典”、“青春风采”等板块,将作品与文献资料混编叙事,情境再现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既展示涅瓦河畔的青春记忆,也展示一代学子的艺术求索之路。同时展出的还有留学生当年的学生证、课程表、课程笔记以及省吃俭用购买的图书、画册、石膏像,一直到后来俄罗斯文化部授予他们的“普希金文化奖章”和母校颁发的“荣誉教授”证书等,让整个展览有许多“视读”的细节,使观众真切感受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火热生活和艰苦奋斗的求艺之路。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留学到苏联”是一个诱人的学术课题,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正是在中国社会的时代风云、沧桑巨变中不断明确起自己的文化观念,特别在打开视域、穿越文化边界的多次“旅程”中借鉴吸收了世界艺术的优长,丰满和强壮了自身,由此建立起了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尘封的记忆因这次展览而开启,岁月转过一轮甲子,人们无法将照片中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与今天白发苍苍的艺术家对号入座,但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一个个无法磨灭的亮点。(图片由中国美术馆提供 记者 张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