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小憩
在这张“毛泽东在青龙桥火车站”的照片中,毛泽东坐在铁轨下的枕木上,侧着身,正面带笑容,和坐在对面的人聊着什么。他的右手手指夹着烟,胳膊支撑在蜷起来的右腿上,左手放在伸展开的左腿膝盖上。他的右脚边,放着一根长木棍,身后紧挨着的枕木上,有一个白色的大茶缸。身后,是一些神态放松的工作人员。
这张照片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记者辗转找到了位于延庆县八达岭镇的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
“2007年的时候,首都博物馆要在青龙桥火车站办一个馆外的展览。当时,詹天佑纪念馆的人告诉我,说有这么一张照片,反映的是毛主席在青龙桥火车站,是长期给毛主席拍摄照片的侯波老师拍的,如果能找到这张照片在这次展览上展出,效果会非常好。能不能让首都博物馆帮忙协调,找到这张照片。”杨存信向记者娓娓道来。
首都博物馆听到消息后,也非常感兴趣,就去联系侯波老人。可惜的是,当时,侯波已经把这张照片的版权,交给了昌平档案馆!“侯波老师当时可能不了解情况,以为青龙桥火车站归昌平管。”杨存信说。首都博物馆又找到昌平档案馆,可反馈的信息说,除非本人同意,否则档案馆不能把照片外借。
首都博物馆又找到侯波的家人,解释说,照片不用于商业目的,只是进行公益性的展览。最终,侯波的家人同意,冲洗了两张照片,一张送给了首都博物馆,一张留在了青龙桥火车站。
在青龙桥火车站的老贵宾室的墙上,有一张一尺见方的老照片,就是这张“毛泽东在青龙桥火车站”。
那么当时毛泽东为什么会出现在青龙桥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经常乘坐专列,到全国各地视察工作,了解最基层的情况。在铁路沿线,他经常随时停车,和地方干部现场办公,有时也停车休息。”杨存信说,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用他们专业的话说叫“站外区间”,不是在车站里。
根据杨存信的介绍,记者找到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片中提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住进中南海的毛泽东十分不习惯,他说,“我在北京呆久了,脑袋里就是空的,一出去,里面就有东西了。”当年,毛泽东经常乘坐专列外出考察,一走就是几个月。
麻烦的是,考察过程中,毛泽东经常被群众认出来。考虑到安全问题,警卫人员要求毛泽东视察时要戴上口罩,停车休息时,也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张照片。
“据介绍,坐在毛主席对面的三个人,最远的那位,是原国民党起义上将、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程潜,中间这位是杨尚昆同志,最前面这位,名字叫孙勇,开始我们分析可能是一位地方官员,不过后来有参观者向我们介绍,他好像是中央警卫团的一个负责人。”杨存信介绍说。照片上,站在毛主席周围轨道上、身穿深色制服、头戴帽子的,大部分应该是警卫人员。从他们放松的表情可以看出,当时一行人应该正在休息。
这张照片中,还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
一位,是站在毛主席身后那位漂亮的姑娘,她就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拍摄这张照片时,毛岸英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另一位,是照片正中梳分头的男青年,他就是摄影师侯波的丈夫、长年为毛主席拍照的摄影师徐肖冰。
同时征集到的另外一张毛主席在青龙桥火车站的照片,画面中,沿着铁轨远远走来一群人。画面右侧,一个身穿浅色衣服的高个子,手拄一根长棍,意气风发地走在人群前面。这正是毛主席。这张照片,拍摄时间应该在前,记录的是一行人刚下火车时的情景。可以想象,当时,作为摄影师的侯波先下车,跑在了前面,抓拍到这一瞬间。
这两张照片拍摄的地点,今天还能否找到?
“当时的山很秃,看着什么都没长。今天,整个铁路沿线绿化的都非常好,已经看不到秃的地方了。再想对照着照片找这个地方,已经找不到了。”杨存信说。
在延庆县档案馆,记者查阅了延庆县志。据记载,“1954年4月1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官厅水库,返京时在青龙桥火车站停留,并瞻仰詹天佑像。”这两张照片,应该就是那时的影像记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