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

殷宝洪
2013年03月26日09: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光明磊落 秉公办事

在庐山会议批判黄克诚时,有人提到黄克诚所谓“贪污黄金案”,使与会者十分惊讶,这使一向给人以“正直、廉洁”形象的黄克诚蒙上了不白之冤。经立案调查,所谓黄金问题,那是指1945年黄克诚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从苏北进军东北时所带的经费。大军千里挺进东北,经费靠自己解决。这笔经费经东北局批准,存入东北银行保管,用于建立根据地、部队整编、救助伤病员等。黄老有经费审批权,但个人不直接经手,由专人管理,亦不是他的“小金库”,开支很节省,且有详细开支账目可查。审查后还了他一个清白。在传记中,对此事作了详细的叙述,更显黄克诚光明磊落,秉公办事的高尚人格。

黄克诚出任中央纪委书记后,不顾年迈多病,不遗余力地抓党风党纪建设。1980年,针对当时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贪腐问题和特殊化等不正之风,他主持制定了《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和《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文件下发后,他坚决贯彻执行,绝不迁就包庇。

传记中写到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的一些事。对总参领导杨勇同志在京西宾馆花400元公款,欢迎欢送干部的事,进行了严肃批评,杨勇作了检查,用工资补上了饭费。一位厨师揭发商业部部长王磊公款请客吃饭少付钱的事,中纪委查实后发通报进行批评,《人民日报》作了报道,在高级干部中影响很大。群众来信反映时任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的3件事:到江苏考察沿途提前交通管制,山西有人反映要给华在交城老家修故居、建纪念馆等事。黄老不因问题涉及领导而回避,一面通报给华国锋本人,一面组织人员调查。华国锋制止了这些做法,还给中纪委回了信,说明涉及他几件事他已分别处理了。中央还作出了“少宣传个人”的决定。

读过《黄克诚传》,我就在想,如果我们党内高层多几位像黄克诚这样的领导人,就能更加有力地处理我们党内的腐败问题,震慑和挽救那些在犯罪边缘的人,也不会让人民有那么大的意见,必将大大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

来自人民 一心为民

黄克诚出身湖南贫苦农民家庭,之所以投身革命,是为了广大人民求解放,谋福祉。他一生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所难。在《黄克诚传》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和诸多事实,记述了他爱人民,为人民的史实。

1940年,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奉命率部开进华中,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会合,共同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苏北人民在敌、伪、顽的掠夺和压榨下,生活十分困难,特别是地处沿海的阜宁一带,大海潮成灾,百姓流离失所。黄克诚到达后,目睹人民群众背井离乡,灾民遍地的情景,他决定帮助人民解决水患。他亲自征询各方面意见,动员3万多民工和部队挖土筑堤。军民携手奋战3个多月,于1941年7月,筑起一道45公里的拦海大堤。就在新海堤筑起的次日,巨大的海潮翻腾而至,水位高出以往大潮。但新海堤屹然未动,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至今日,苏北人民一说起当年修海堤的事,无不对黄克诚,对新四军三师充满敬意和怀念之情。

1948年5月,黄克诚奉命担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巩固和扩大解放区,为东北野战军举行辽沈战役和入关南下做准备。他从哈尔滨出发,与分局常委胡锡奎边走边调查沿途情况。因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严重,这一地区经济萧条,粮食缺乏,灾民达200余万人,宁城、赤峰、赤西,情况尤为严重,因饥饿而死亡的人口达1万多。到任后,黄克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战备储备粮中先拨出一部分,急送重灾区。同时决定,取消分局机关设立的首长小灶,一律到机关食堂就餐;各级党政机关精简,把节约的粮食送往前线。

新中国建立以后,黄克诚到军委总部工作,长时间担任军委秘书长,并先后主持总后、总参工作,掌管国防费的预算和分配。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解决数百万军队长期住民房问题,军委把营房建设列为1953—1954年的工作重点。黄克诚亲率总后营房部门的领导深入北方几个军区进行调研,提出了经费包干的办法,并号召部队自己动手,砖瓦沙石灰“五自给”。经过全军上下的共同努力,至1959年,新建营房4600多万平方米,全军基本上都有了固定营房,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黄克诚关心人民,热爱人民,终生与人民心贴心的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和发扬的好传统好作风。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黄克诚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