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忠义救国军”的来龙去脉

2013年03月28日10: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沦陷区艰苦维持

1937年11月5日,日本柳川平助中将指挥中国派遣军三个师团金山卫登陆后,国民党军队全线败退。别动队官兵也遭分割,一部退入浦东,依托人地两熟分散游击;小部缴械后进入英法租界;更有众多官兵被打散后运用社会关系各显神通做工人、店员、商贩、小学教员,混入汪伪军警及乡镇公所,生存下来。尔后,当“忠义救国军”重新回到沦陷区活动时,许多人又与之接上关系。

别动队成建制一部及青浦、松江两特训班人员,近2000人,由俞作柏率领绕道撤退后方,于12月间抵达安徽省祁门县历口。毛森率江山特训班及浙东一部赶来会合。这支部队于1938年1月在历口整编为两个教导团,教导总团长由戴笠自兼,俞作柏为副总团长,负责实际工作。

1938年3月13日,戴笠接奉蒋介石电令:“收容整编流散浦东及京沪沪杭沿线之国军,期以加强敌后游击”,即派阮清源、鲍步超等潜赴日占区,会合坚持江南敌后的干部及武装积极收容扩编。加原有两个教导团,戴笠手中游击特种武装又逾万人。为避免与康泽所统辖的别动队名称重复混淆,更为了扩大社会影响,使在陷区民众特别是农村及帮会中,以“忠心义勇救国救民”作号召。戴笠呈请蒋介石于1938年5月批准,将别动队改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总指挥戴笠兼任。分批开进江南敌后作战略展开,同时进行宣传,维系陷区人心。

“忠救军”总部也前进进驻浙江孝丰;后移驻安徽广德县王岭。总指挥戴笠不兼后,先后由俞作柏、周伟龙及阮清源接任总指挥。

“忠救军”扩大和强化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戴笠报请蒋介石批准后,扩大和强化江南敌后的“忠义救国军”。他调代理总指挥阮清源少将去将官班受训,邀马志超中将出任“忠救军”总指挥,派郭履州少将出任参谋长。又加派王春晖少将为副总指挥。

马志超于1943年10月9日抵达王岭,决定首先整编扩充队伍。当时长江三角洲有不少地方抗日队伍及江湖草莽英雄,把他们的武装收编。如张熙明本是上海女工,“八一三”后拉起队伍打日军;黄八妹原是金山县扶王埭人,早先贩私盐走江湖,能双手开枪,全面抗战爆发后,她拉起一帮弟兄树起抗日大旗。与此同时,加强官兵战技教练及政训。轮流抽调各部员兵接受美、中教官特种训练、爆破、擒拿、情报、电讯等技术。对所收编的地方游杂派去副指挥或参谋长,建立政训室,以紧控该部。军统干将沈之岳,被派任“忠义救国军”淞沪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通过政训,给官兵灌输反共法西斯思想,效忠蒋介石,成为党化特务部队。

至1944年春,“忠义救国军”共拥有3个(第二、第三、第五)纵队,5个行动总队、若干地方支队、独立大队,官佐员兵3.1万余人。其骨干大都出自中央军校或警官学校,是经过特训的军统死党。其第五纵队司令,由军统局东南区(驻于潜县乐平)少将特派员兼中美合作所东南前进指挥部(驻分水县印渚)主任毛森兼任。

1944年,忠义救国军的活动地区在长江以南,以京沪杭金三角为重点,为苏南、浙江敌后地区,是国民党军第三战区辖地,因而,忠义救国军也受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节制。马志超在忠义救国军部队长会议上强调:“委座谕示:本军任务是确保京沪杭广大面;侦察监视日军动向,收集情报;相机策反汪伪军;以迎接盟军沿海登陆反攻。应严密注意新四军的活动,务坚决阻抗共产党武装进入京沪杭地区。” (上)(毛德传)

(责编:杨丽娜(实习)、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