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前的“大崩溃”
《大崩溃》的历史背景是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军为了打通中国东北到印度的大陆交通线,从河南中牟县始,经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入侵至贵州独山县。其间,中国军队丢失大小城池126座。豫湘桂之战成为中国军队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上遭遇的最大溃败。该书描绘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故事的两条主线,分别是河南农民佟满堂和史铁柱两兄弟被抓壮丁、最终走上了抗战道路;国民党少将蔡继刚及其飞行员兄弟的抗战前线事迹。都梁说:“豫湘桂之战被封存于历史很久。事实上,这场战争改变了‘二战’后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命运。”
相对于《亮剑》中李云龙的突出形象,都梁在《大崩溃》中采用“以史带人”的写法,更注重战争全景式描写,其次才是主人公在战争中的个人命运。佟满堂兄弟的形象在该作中非常突出,但这并非是“刻意选择”,而是“当时士兵的普遍状态”。
“我认为豫湘桂之战溃败的一个最根本原因,不仅是蒋介石的战略失据,也不单是中原战场空虚的问题,而是没有处理好‘国家与民众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梁在作品中写道,抗战之初,河南有大批民众去帮日军抬粮食,甚至攻击小股国军。他们对战争时局的认识完全是盲目的。“当时国民政府抓壮丁。在没有文化的农民脑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是‘皇帝’的。他们只有看到亲人和家庭被日军杀害摧残,才会转化为自觉的抗战。”都梁说,在八年抗战中,中国有很多像佟满堂这样的农民。写抗战,这种人物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还原战争真相
在作品动笔之前,都梁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寻找史料,包括公开的出版物和相关文献,采访当年的抗日老兵等,另有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辨别史料真伪。
都梁发现,距离战时陪都重庆不远的贵州独山县,是日军入侵的顶点,也是豫湘桂之战的终点。然而,中日两国对此的史料记载却大相径庭。日方称“乘胜占领”,中国国民政府则称“独山大捷”。而当地老百姓说,“根本没什么什么独山之战,只是县城被烧了”。都梁研究后发现,是中国军队放弃独山县城后,日军“无血占领”。而日军之所以没有继续深入进攻陪都重庆,是出于战略考量而非战斗力衰减。
一部严谨的军事小说,不仅需要史实真实,各种细节也必须经得起推敲。都梁说,在我们被影视剧培养出来的印象中,国军军官往往穿着笔挺军服,皮鞋光鉴照人,有空就喝咖啡吃西餐,武器也是精良的美式装备。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除了驻印军之外,从远征军、中央军到各省地方部队甚至连鞋子都不发,下级军官和士兵一律穿着自己打的草鞋。国军的军装也是三年一换。如此,恐怕和潇洒英挺这样的形容词无缘,而是一支衣衫褴褛、叫花子一样的军队。”
都梁说:“我想重新梳理抗日战争中一些模棱两可的史观和史实。比如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配合,比如花园口决堤,这些问题的讨论在之前都是政治大于史实。现在过去那么多年,应该客观评论。”
曾有人建议都梁不要用“大崩溃”这样的词语作为书名。都梁拒绝了:“历史就是历史,绝不会因为你的个人好恶而有所改变。而且,惨痛的历史往往可以使后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蒋肖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