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9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花岗岩雕塑 |
|
花岗岩雕塑 |
|
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位于江淮平原的安徽泗县(古称泗州、虹乡),曾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无数革命先驱者为皖东北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作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奠基人、“人民英模”江上青,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2013年4月10日,是江上青诞辰102周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共同追忆江上青烈士“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事业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战斗轨迹。
最是一年怀念季。
仲春的泗县,麦苗青青,豆花吐艳,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景。
县城东北的刘圩镇,古老的濉河踩着春的脚步静静向东流着,仿佛诉说着令人难忘的“故事”。在河水拐弯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小湾。和许多村庄一样,它很普通,普通得如同一颗草儿,没有人在意它。可是,1939年8月29日,在一阵枪声中,一个英勇的身躯在这里倒下了,一腔报国热血也融入了这清清河水中……
从此,这个地方被人们记住了,镌刻在了心里。这就是《泗县党史》、《泗县地方志》、《皖东北革命斗争史》等许多文献所记载的“小湾事件”。在这次事件中牺牲的就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人,当年我党在皖东北的特支书记、特委委员江上青。
泗县江上青纪念园。一个值得去寻访、拜谒、致敬的地方。在思念的季节里,人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涌来,聚拢到纪念广场前,或鞠躬,或献花,或喃喃自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怀念之情。
书香门第,投身革命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仙女镇一个中医职员家庭。父亲江石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着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注重对子女的道德文化教育。他博学多才,不仅精通医术,喜好丹青,而且擅长诗文,在扬州广有诗名,著有《石溪诗词》传世。1918年9月,江上青入扬州琼花观小学读书,并随姑父朱右村学习唐诗、古文、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自1924年9月至1928年夏,江上青又先后就读于扬州商业学校、南通中学、扬州中学。在校期间,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反对列强和军阀的学生运动。
1927年11月,他在南通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7月中学毕业,根据唐人钱起的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改名江上青。同年8月,他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江上青敢于直面流血和牺牲,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中共上海艺大党支部改组,被中共法南区委指派为支部书记。他积极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和革命宣传工作,并先后组织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等报刊。
1928年至1929年间,江上青在扬州、上海先后两次被反动当局逮捕。在国民党的监狱里,枪杀革命者、折磨革命者已是寻常事,死亡每时每刻在考验着每一个人。江上青坦然面对,以诗言志。他对前去探望的同志说:“坐牢没关系,放出去再干!”他把在提篮桥监狱关押期间创作的诗集题名为《提篮曲》,表现出无产者置生死于度外的凛然气概。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步步紧逼的侵华日军及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满怀悲愤,写下了《前进曲》。这首长诗,和1934年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等诸多抗日诗歌一道广泛流传,犹如晓天号角,惊醒沉睡的人们,唤起了无数民众的抗战斗志。
“七·七”事变前夕,他与陈素创办了《抗日周刊》。抗战爆发后,沪苏沿线城市相继沦陷,他又发起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宣传抗日。
此后,他又与陈素率流动宣传团长途跋涉,到达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六安,得到了当时进步的省总动员委员会的指导,并与孟超领导的徐州青年工作团会合,在寿县、田家庵、颍上等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当时武汉《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对江上青的工作给予了热情赞扬。1938年11月,江上青受中共安徽省工委的委派,随新任皖六区专员盛子瑾来皖东北。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