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组图:张学良“告别信”真伪解析

郭双林
2013年04月17日10:51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图为1937年1月5日—8日张学良所写袖珍本日记手迹 (郭双林摄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从以上三张照片中的字迹来看,应该是出自一人之手。从内容上看,同一个人同一天晚上写下的文字,在思想上应该有一致性,至少不会自相矛盾。查“告别信”中有“余诚意救国,到现在反成误国”一语,而张学良在大本日记“提要”栏写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余救国有心,处事乏策。余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余心救国,等于误国。”与“告别信”中“余诚意救国,到现在反成误国”这句话相比,文字虽有不同,意思基本一致。由此我们认为“告别信”应该是张学良的手笔。

既然“告别信”是真的,这份文献的性质如何?是一份普通书信还是带有遗嘱性质的文字呢?查张学良大本日记在1月7日这一天这样写道:“早莫柳忱、刘敬舆、王廷午、戢翼翘来,廷午先去。谈请余勿负气,设法了此事。余答如委员长有话,余可照办,他人余不知也。并言多激昂,敬舆落泪。余出示余写之小册子,三人戚戚而去。”日记中提到的莫柳忱、刘敬舆、王廷午、戢翼翘四人均为东北军元老,他们应该是奉蒋介石之命来劝说张学良认错的。其中“余出示余写之小册子”一语中的“小册子”,应该就是这份八页厚的“告别信”。

明明张学良说的是“小册子”,怎么会扯到“遗嘱”呢?我们再看张学良当天写的袖珍本日记:“早,莫柳忱、刘敬舆、王廷午、戢翼翘来,廷午先去。大家劝余勿负气,设法了这件事。余答:‘如果蒋先生的命令,余可照办,他人我不理。’并出示我的遗嘱小册子给他们看。敬舆落泪,三人戚戚而离去。”很明显,这个“遗嘱小册子”就是大本日记中提及的“小册子”。结合“告别信”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断言,3月20日纽约邦瀚斯拍卖行拍卖的张学良“告别信”不是一封普通的书信,而是张学良在1937年1月6日夜立下的一份遗嘱。

当时,张学良为什么要立这份遗嘱?他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呢?这需要从头说起。西安事变发生后,宋子文、宋美龄飞往西安,经多方周旋,双方达成协议,张、杨放蒋,蒋则应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为了给蒋介石挽回面子,亲自送蒋回南京。上飞机之前,宋氏兄妹曾拍着胸脯担保张学良的人生安全,但蒋介石一到南京,便食言将张学良软禁起来,并于12月31日组织军事法庭对其进行审判,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次年1月4日虽予特赦,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学良从此失去自由。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引起西安方面的激烈反对。5日,杨虎城和于学忠领衔对蒋介石的做法提出质问,同日杨虎城还专电蒋介石,要求释放张学良。对此,处于软禁中的张学良并不知情。他相信蒋介石迟早会践行诺言,放自己回西安。1月2日他在大本日记中写道:“一日吃睡之外,得安静看书,快哉!读《三朝名臣言行录》‘韩琦’一篇。鲍志一来看我,彼从西安(来),现被派返西安。余致虎城等一函,令速复交通,令飞机第九大队返南昌,并言余约在五号左右可返。戴雨农陪同鲍来。子文来一函慰我。”“并言余约在五号左右可返”一语,反映出他对事情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估计。从1月3日到5日,先后有宋子文、戴笠、陈诚、蒋鼎文、卫立煌来谈,张学良除了接待访客外,其余时间就是读书。1月5日张学良在大本日记中写道:“读数章古文,快哉!”可见他心情不错。

(责编:杨丽娜、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