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音乐家李劫夫在西北战地服务团

2013年04月25日17: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西北战地服务团系在抗战期间为宣传抗战组成的文艺团体,简称“西战团”。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指示以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四大队部分学员为主于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组成。主任丁玲,副主任吴奚如。

  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分别给日军以重创之际,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和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也活跃在抗日前线。他们的工作,在为抗日战争服务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特殊而重大的。

  1937年5月,劫夫来到延安的第二天,即写信给中央军委,要求在延安学习或工作。不久,他进了延安人民剧社。

  延安人民剧社的全名叫中国工农红军人民剧社,由一、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联合组成,是陕甘宁边区唯一的剧社,受中宣部领导。劫夫的多才多艺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他的职务是教员,但是画画、排戏,什么都干。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始记小调填新词,学习写作歌曲。

  那把他随身带到延安的小提琴,在这里成了一个稀罕物。劫夫在一些晚会上演奏小提琴,受到热烈欢迎。

  那时,劫夫还能拉锯条。普普通通的锯条,让他用提琴弓子一拉,竟发出美妙的声音,闻者无不赞叹劫夫是个能人。许多延安人由小提琴认识了劫夫,劫夫也用小提琴结识了不少朋友,陈明就是其中一个。

  6月,抗大正在为纪念高尔基逝世的晚会做准备。当时计划演出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和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独幕话剧《母亲》,前者由住在城外的抗大四大队部分学员完成,后者由城内的四大队十二分队和陈明所在的十三分队承担。

  教堂的土台子是他们的排练场,陈明在剧中饰演母亲的儿子。剧中,陈明有一段独唱,那是真正的“独唱”,因为没有任何伴奏。一天,他唱着唱着,突然觉得自己不孤独了——有美妙的小提琴声在陪伴他。排练结束后,他在台下的角落里发现了手持小提琴的劫夫。他们因此相识。陈明发现劫夫性格沉稳,话语不多,心地善良,多才多艺。

  不久,西北战地服务团开始筹建,参与调人工作的陈明第一个就想到了劫夫,他把他推荐给了准备出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一职的丁玲。西北战地服务团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共中央领导和组建的第一个战地服务团,在当时非常重要。

  对于劫夫的调任,丁玲表示同意,可中宣部的负责同志却提出异议:这个从沦陷区来的青年,连抗大都没进过,怎么可以来西北战地服务团呢?可是陈明和丁玲执意要调劫夫,并最终如愿。劫夫就这样进了西北战地服务团。

  这是劫夫生命中的一次重要机遇。在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岁月,他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从一个有正义感的进步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在这里起步并写下了令后人传唱不衰的著名篇章。

  1937年9月12日,劫夫跟随西北战地服务团,高举着鲜艳的红旗,唱着由丁玲作词、自己作曲的团歌,迈着坚定的步伐,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一路上,他们宣传革命,鼓舞官兵。分在美术组的劫夫,写标语,绘画,上台唱歌,演奏乐器,演戏,甚至制作乐器,无所不干,成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内美术音乐戏剧样样都拿得起的绝无仅有的多面手。

  1938年3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奉中共中央命令,乘木船横渡黄河,来到国民党统治区陕西省省会西安。

(责编:杨丽娜、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