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习仲勋同志对陕北烈士的关怀

口述 张策 整理并文 秋同
2013年05月09日15: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坚持抗日 献身革命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陕北红军在陕甘边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张策兼任根据地白区工作部部长,习仲勋负责另外一方面的地下党工作,他们直接向刘志丹负责并报告工作,形成陕北红军白区工作和隐蔽战线专门工作班子,誓言:“单线联络,准备牺牲”。张策曾经在甘肃陇东地区创建南梁根据地,对那一带情况比较熟悉。陕北红军在通往各根据地周边秘密建立了多个地下交通站,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南梁地区的一个交通站。

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荒凉,地势起伏,华池一带土地贫瘠,沟壑纵横,老百姓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日子。这片不起眼的地方,却是通往陕北深处的交通要道,也是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陕北红军派遣一名姓马的中共党员来这里秘密建立地下交通站,以贩卖马匹为掩护,为红军搜集情报,筹集经费,护送过往红区与白区之间的党内同志。交通站设在一口窑洞里,平时窑里窑外进行牲口交易,生意红火,赚的银元都用来资助过往同志。窑洞不远有条小河,对岸有个村庄,当地老百姓都把姓马的同志叫“马贩子”。“马贩子”机智勇敢,接济穷人,和村里人关系融洽,地下斗争经验丰富,多次遇到来自敌人的危险都能化险为夷。“马贩子”的地下交通站为陕北红军办了很多事,工作卓有成效。

“马贩子”年龄也不小了,应该娶妻生子,以便于隐蔽身份。于是他通过过往商人花钱从远处山区买来一个媳妇。这个女子贫苦人家出身,从小失去父母,为了活下来,被表亲卖给了偏远山区一户人家,在穷乡僻壤山沟里长大,性格坚韧,吃苦耐劳,长相俊俏可人。“马贩子”在村里盖房娶妻,婚后小两口恩恩爱爱,新媳妇扶持丈夫无微不至,每天做饭送到窑上,力所能及帮助做些杂务,招呼客商。“马贩子”夫妻俩还经常与敌人巧妙周旋,拼死相救我党过往人员。这个西北农村女子恪守妇德,从不过问丈夫生意上的事,一直不知道丈夫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连续阴雨天又遇上山洪,夜里窑洞突然塌了,“马贩子”被坍塌的土方埋在里面,壮烈牺牲,有个小伙计也没了踪迹,可能被山洪卷走死了。这时华池一带时局已发生变化,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加紧了对陕北红军的进攻和封锁,红军经常在战略转移中与敌人浴血奋战,一些地下交通站被敌人破坏,一些不同层级的我党“线人”牺牲在战场上,“马贩子”的地下交通站从此与组织失去联系。白色恐怖笼罩在这一地区。

“马贩子”死了,这个女子成了寡妇,娘家也没有人,可以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孤身一人生活在村子里,遭受的苦难自不必说。丈夫死后不久,她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这给绝望中的她带来一线希望,她决心把丈夫留下来的孩子生下来,相依为命。来年,她生下一个男孩,孩子慢慢长大了,可能受丈夫生前的影响,她克服一切困难想尽办法让孩子上学。因为她长得漂亮,又独自带着孩子,一对举目无亲的孤儿寡母,村里一些流氓无赖恶势力蠢蠢欲动,企图打她的坏主意。面对各种诱惑和威胁,她都坚决不从,恪守着“妇道”。就这样,这个旧社会的传统女子怀着对丈夫忠贞不渝的信念,凭借吃苦耐劳秉性,终于挺过苦难的日子,熬到了解放。

解放了,娘儿俩分到了土地,日子应该逐渐好起来了。可是村里还是有人对她不死心,想方设法威逼利诱,达不到目的就找她的麻烦,说她和“马贩子”都是外乡人,来路不明。因为当年反动民团抓她去审问丈夫的事,由于一问三不知便把她放了回来,村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放风说她能活着回来,很可能是白匪军的关系,有特务嫌疑。一时间村里人向她娘儿俩投来怀疑的目光,来自方方面面的歧视、嘲弄和不公正,让这对孤儿寡母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多年积劳成疾,这个女子终于病倒了,娘儿俩生活几乎陷于绝境。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习仲勋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