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李瑞环:从“青年鲁班”到爱读书的老人

廖  楠
2013年05月10日1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988年,李瑞环(前排右二)视察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

1994年,李瑞环(中)出席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 周年纪念演出开幕式,并在演出结束后同演员合影留念。

3月26日,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推出了退休后的第四套著作——《看法与说法》。该书总结了李瑞环30多年从政经验,集录了李瑞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问题的看法和说法、观点和主张,被誉为“领导干部的《资治通鉴》,党政工作的百科全书”。书中的不少精辟论述被各大报刊、网站争相引用。

《青年鲁班》的原型

1934年9月,李瑞环生于天津市宝坻县霍各庄镇陈家口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早在很小的时候,他“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李瑞环曾回忆,自己大概14岁时开始织布:“记得那时我的个子小,织布的坐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凳子。”因为要干活儿,李瑞环只断断续续上过6年学,虽然短暂,却让他爱上了读书。此后只要一有机会,他总去找亲戚朋友蹭书看。

有一年过春节,李瑞环的母亲让他挑两捆楂子(又名木桃)去城里卖,再买几根油条回家包饺子过年,他却用卖来的钱买了一套《巧合奇缘》的书。母亲知道后,气得抄起笤帚就打,吓得李瑞环都顾不上穿鞋,光着脚就跑到门外,冻得瑟瑟发抖。后来,母亲拉着他的手,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喜欢书是好事,可是咱们家哪有钱给你买书呀?”

1951年,17岁的李瑞环来到北京做小工,开始学习木工,后成为北京第三建筑公司的工人。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李瑞环和工友们也都充满了干劲。

在我国传统木工技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放大样”,即木工在制作复杂物件时,先在地上铺设一块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请老师傅把图纸上的小样等比放大画到木板上,木工们再依葫芦画瓢干活。因为费时、占地,这项传统技法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掌握。这些,李瑞环都看在眼里。在大家都想着怎么学会“放大样”的时候,他想的却是怎么能不再用“放大样”。

为了这个,李瑞环请教了不少人。一位工程师告诉他,如果掌握三角、几何、代数这些高中以上的数学知识,就有可能推算出来。李瑞环听了心里一凉,却不想放弃,开始咬着牙自学。1958年,李瑞环进入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骑自行车去几十里外的学校上课。

那年夏天,人民大会堂工程指挥部交给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一项重活、急活——在8天内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作为突击队队长,李瑞环知道已经没时间去找大片空地“放大样”了,便凭着一股钻劲研究出一套木工简易计算法,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任务。1960年,这个故事登上了《北京日报》,李瑞环成为那一年的新闻人物,并被评为劳动模范。因为行内“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的俗语,他也因此被誉为“青年鲁班”。在1965年转为干部前的十几年里,李瑞环研究出100多项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青年鲁班》,片中的“男一号”李三辈是名意气风发的建筑工人,善于技术革新,而他的原型正是李瑞环。

(责编:王新玲、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