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一词的提出

温卫东
2013年05月27日10:4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赋予“改革”、“开放”这两个“旧词”以新意的基础上,于1984年2月9日在厦门考察时,明确提出和使用了“改革开放”一词。1987年至1993年间,“改革开放”一词先后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党章和宪法,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得到确认,成为全党共识和国家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作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有特定含义的词汇,虽然出现只有短短的不到30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词”,但其使用率和公众认可度却非常高,是个名副其实的“热词”。那么,“改革开放”这个词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赋予“改革”、“开放”以新意

“改革”、“开放”都是旧词,之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经用过。但将这两个词赋予我们今天所指的特定意思,邓小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邓小平复出后,在多个场合使用“改革”一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8年,他在不同场合17次明确谈到“改革”,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比如,7月初,提出机构改革不能搞修修补补(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9月17日,提出“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381页。);10月11日,提出“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11月16日约见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要“解放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革不适应生产力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432页。);在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指出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页。),对改革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动员,赋予了“改革”以新意。

“开放”一词早已有之,但作为党在新时期的一项对外政策,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正如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所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谈到了我国“实行开放政策”。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地在讲话中把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政策。从1979年至1980年,邓小平至少有12次提到这个词。比如,1979年3月19日,他指出:“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要坚持下去的,我们将会一步一步地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要继续贯彻下去。”(《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495页。)5月16日,他进一步指出:“所谓开放,是指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除了吸收国际资金、先进技术外,还要学习国际上的管理经验。”(《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514页。)1980年1月7日,他又指出:“开放政策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也符合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中国人民是赞成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590页。)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讲话,对“开放”的含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而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8—99页。)经过邓小平的不断阐述,“开放”一词的含义已经得到了升华,具有了我们今天所指的特定含义。

(责编:王新玲、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邓小平纪念网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