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青年毛泽东之路(3):初进大长沙

2013年07月15日11:16   来源:湖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台阶:“东山”3个先生的“密谋”

  从校史中,我们得知,1910年的冬天,毛泽东在“东山”求学的一个学期即将结束。

  一天,李元甫、贺岚岗与谭咏春三位先生坐在一起,议起了毛泽东的今后学习与成长。三人一致认为,“东山”这个池已没法容下毛泽东这条龙,他应该到省城中学去深造。他们决定找毛泽东来谈一次,看看他的打算如何。

  在这个学期即将结束的前夕的一天,他们唤来毛泽东,问道:“润芝同学,你的国文、历史和地理已经是中学程度了,其他的科目也比同学们优秀,如何不到长沙去读中学呢?”

  毛泽东当然向住长沙。日后的回忆就是他此时的心迹:“我听说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许许多多居民、许多学校和一个巡抚衙门。这简直是一个伟大的地方!”

  但毛泽东非常清醒自己的处境,忧郁地回答道:“想是想去,但只怕人家不收我,再说家里也没有钱供我再念下去了。” 贺先生笑道:“长沙有个湘乡驻省中学,收费低,成绩特别好的还可以读公费,我们写信推荐你去。”

  恰好贺岚岗下学期也要到那里任教,毛泽东便请求贺先生介绍他前去。贺岚岗当即答应了。

  毛泽东“心中极端兴奋”。

  2、足印:湘江 4个钟头到长沙

  毛泽东求学过的湘乡驻省城中学,“后身”就是现在的湘乡一中。

  湘乡一中就在湘乡市区内。校区的文庙中设有校史室。在里头,毛泽东的照片挂在校友录的最前面;一份《湘乡驻省中学(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同学录》格外醒目,排在第四的就是毛泽东,文字是“毛泽东,润芝,一七(岁),湘潭七都”;排在后面还有胡崇诚。

  后面的文字介绍,让记者大致明了毛泽东到湘乡“省中”求学的过程和学习的精彩篇章。

  1911年春节过后的一个早晨,毛泽东挑着一头铺盖、一头书箱的“求学挑子”,翻过韶峰,来到湘乡县石塘冲的正屋场的贺岚岗先生家里。按照师生俩的约定,他们一起到长沙的湘乡“省中”去,先生到那里任教,学生到那里投考。中午到了湘潭,遇到了“东山”校友毛钦明、毛森品兄弟。毛氏兄弟也是去投考湘乡“省中”的,于是4人一路同行。

  傍晚时分,他们经过4个多小时的湘江水路,坐客轮来到了长沙小西门码头。然后,步行来到新安巷的湘乡试馆。

  3、足印:新安巷 已消失名字的地方

  湘乡驻省城中学,所在地新安巷。

  从此,青年毛泽东与新安巷结下了不浅的缘分:上湘乡“省中”、自学在这里,后来当湖南《大公报》特约记者也在这里。

  今天湘乡“省中”原址早已不存,即便新安巷,今属于“已消失的街巷名”。记者只能从文史专家叙述中得到一个朦胧的印象:“清代与民国时期,小巷房屋整齐典雅,大多为两层式小阁楼。”“1938年,长沙发生‘文夕大火’,街道两厢建筑基本被毁。”2001年,兴建五一绿化广场,“新安巷地带被占用,小巷消失。”

  这里本是湘乡会馆,也就是“湘乡驻省办事处”。清朝咸、同年间为清廷“重新打下”半壁江山的湘乡人,红顶子一串串,黄马褂一片片,却在“中兴”之初无一人参加礼部会试。于是,曾国荃等倡导创建湘乡试馆,激励湘乡的读书人赴考。试馆落成后,曾国荃还写了《湘乡试馆记》。

  而将试馆改为驻省中学的功臣却是禹之谟。禹之谟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办厂办学。1905年,他回到家乡青树坪,动员了当地50余名青年赴长沙读书。当时长沙的学校还不多,为了安置这批学子,禹之谟与湘乡绅士蒋德钧、杨柄谦、曾广江等将试馆改为学堂,并取得曾国藩长孙曾广钧的支持,将馆旁昭忠祠做了教室。

  毛泽东考入了这个“伟大的学校”预科班。

  从此,他在长沙这个新天地里,开始了更加广阔的人生。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