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情节还原真实历史
在追求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实现完美结合的道路上,《寻路》走出了甚为坚实的一步。
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特别是对大革命和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许多文艺作品从不同侧面都有表现,但也毋庸置疑,以往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都有历史教科书的局限;而在《寻路》里,大量具有揭秘性的情节和故事,第一次鲜活生动地展现在荧屏上。
在“四·一二”大屠杀发生的当天,周恩来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大义凛然地去面见蒋介石,当面痛斥他的滔天罪恶;当毛泽东在前委选举中意外落选,连军委前委会议也无人主持时,陈毅自告奋勇当了前委主席;毛泽东一次又一次被撤销职务,依然无比坚定地高喊:“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错误的决定和路线,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即使来自中央,我也无法执行……”这些鲜为人知的画面,让我们不能不对一代共产党的领袖们表示由衷的敬仰。
有人说,王朝柱的成功,是因为他以其天才和勤奋,占有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因其史料的揭秘性,剧作必然能引起轰动的效果。殊不知,史料是一种公共资源,怎么去驾驭和表现史料,表现的是一个作家思想的睿智和水准的高下。《寻路》的成功,不仅在于作者有删繁就简的才能,而且他善于从浩繁史料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艺术手段给予完美呈现。这不仅要编剧具有非凡的艺术架构能力,更主要的是,作者要有马克思主义文艺家的宽广胸怀和理论功底,要有对党史军史的清晰认知,要有高屋建瓴的驾驭能力,要有对党对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正因如此,《寻路》播出以后,人物的亲属、身边人员及其历史学家们才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它不是历史,胜似历史。
“中国梦”的思想注脚
作为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鸿篇巨制,《寻路》绝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和再现历史,更为重要的,它在通过对历史的回望,给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以重要的现实启示。
道路的选择,决定着革命的成败。在探索中发展前进,是党90余年的基本经验。历史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党依然在寻路。可以说,《寻路》的推出,从艺术的角度为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了富有内涵的思想注脚: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承继老一辈用几代人的努力打造的治国理政经验,按照中国自身的规律,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新路,将是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部应时之作,《寻路》给遭遇信仰危机的当今社会以清醒和振奋的作用。它用感动人心的故事和画面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仅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标志民族独立和自强的信仰和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