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美国驻华武官眼中的采访——

史沫特莱采访朱德将军

2013年08月22日13:5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史沫特莱采访朱德将军

从朱德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史沫特莱感受到他内心的丰富,当朱德问她打算在延安做些什么事时,史沫特莱立即回答:“我希望你把一生全部经历讲给我听!”

朱德感到有些突然:“为什么呢?”

“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十个有八个是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如果你把身世都告诉我,也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开口了。”

朱德告诉史沫特莱,自己的生平只是中国农民和士兵生平的一小部分,并劝告她先到各处走走,与其他人见见面后再做决定。史沫特莱听从了他的建议,到延安等地陆续见到了更多各类人物;甚至,许多人的经历比朱德还富有戏剧性……但是,史沫特莱清楚地意识到一点:中国农民并不充满戏剧性。1937年3月左右,这项写作计划开始实施。

当然,这项工作并不容易进行,因为尽管朱德将军有着极丰富曲折的经历,但是,当时中国的多数家庭文化水平十分低下,参加革命后,朱德长期不断迁徙,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查询的材料。在没有信件、日记、文件参考的情况下,朱德甚至无法对一些重要事件提供较为准确的时间……尽管如此,工作仍在缓慢进行。每个星期,他们便抽出两到三个晚上,进行交谈。一般由史沫特莱提问,朱德回答。有时由着朱德展开思路,尽量发挥;有时遇见朱德谈得不够翔实,或并不大乐意深入下去的话题,史沫特莱也运用自己记者的直接方式和追根溯源的不懈精神,“逼”朱德详细讲出来或延伸下去……他们当时交谈的场面,也是颇有特色的。虽然史沫特莱在中国已经待了数年,但中文并不通畅,所以身边有一位中文教师兼秘书和翻译。

当然,仅仅通过交谈,对于了解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其他时间,史沫特莱也在直接间接地关注着朱德。

例如,史沫特莱与朋友在院子里晒太阳、喝茶时,朱德也会在工作间隙走出来,与他们一起讲故事、唱歌、嗑花生……用朱德的常用语,是“吹一吹”,“摆一摆”。

再有些空闲时间,人数多,气氛热烈,史沫特莱便把大家排成一队,教他们跳自己家乡的一种弗吉尼亚土风舞。朱德对此兴趣极高。用史沫特莱的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朱将军参加,他和舞伴们旋舞起来,而且按一、二、三的拍子,好像刚参加阅兵式的新兵一样,踢得尘土飞扬。”

不仅学土风舞,朱德还要学西方式的交际舞,并且孜孜不倦。在史沫特莱眼里,朱德虽然很喜欢跳,但他的舞跳得并不出色,没有贺龙将军那与生俱来的跳舞家的才华。

为了多接触朱德,史沫特莱还常常到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去听他的演讲。讲演完毕后,朱德还常常与青年干部战士一起打篮球。在球场上,朱德却并没有在战场上那般自如。下场后,他常常对史沫特莱摇头感叹,说这些战士嫌他球技差,组队时都不愿意要他参加。这反映出当时共产党军队官兵打成一片的和谐氛围。

但是,这样对朱德的近距离观察和采访,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几个月后,朱德担任了八路军总指挥职务,率军东渡黄河,向山西前线挺进。此时,对朱德的生平纪录,也就是《伟大的道路》的材料搜集,只完成了一半左右。因为战争,这次有重要意义的访问,终于被阻断。

史沫特莱还曾到过朱德的指挥部,并在这里与朱德发生了一次“争执”。

那是1937年的冬天。史沫特莱的友人卡尔逊,获准可以上五台山抗日前线。史沫特莱知道此消息后,在吃饭时便向朱德要求,希望能准予自己同去。朱德和政治部主任任弼时都不同意。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譬如说凡是上前线的人,都要有打仗的准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