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交一点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知心朋友”

——陈云开展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李自华

2013年08月28日09: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云注意与知识分子交知心朋友,充分汲取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真知灼见。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为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是领导干部不可多得的参谋和智囊。陈云与经济学家马寅初的交往,便是这种关系的最好诠释。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马寅初是副主任之一,两人配合默契,交同莫逆。中财委撤销后,两人仍保持着密切往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马寅初为新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形势感到担忧,认为照此速度增长下去,50年后中国很可能出现粮荒。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马寅初于1955年完成题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论文,送呈陈云征求意见。陈云认真看完这篇文章后,对马寅初说:“我完全同意你在文章中的观点,人口对国家经济的压力实在太大了。”(《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此后,陈云抓住一切机会,向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进言,请大家重视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

陈云喜欢与基层干部交知心朋友,听取他们对现行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基层干部是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对政策设计得合理不合理、执行得顺利不顺利具有实践层面的发言权。对于决策者而言,基层干部反馈上来的意见对修订完善一项政策或作出新的决定部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陈云在基层干部中有许多知心朋友,包括上海青浦县小蒸乡的乡干部吴福林、村干部张富清等。自1953年冬建立联系后,吴福林、张富清长期坚持给陈云写信,及时汇报当地的经济生活情况。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后,二人写信向陈云反映说:下面有人虚报产量,所有的粮食都扣掉还不够上交的;实行先购后留,粮食购掉后就没有了,任务是完成了,但老百姓没得吃了。陈云对此问题很重视,于1955年到青浦实地调查统购统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1961年粮食紧张的时候,二人又给陈云写信反映问题:一是瞎指挥问题,一会主张插秧二二见方,一会是三三见方;二是群众种菜的杂边地都收掉,吃菜都成问题;三是养猪问题,中央的政策是公私并举以私为主,而上海却不能私养,猪都很瘦,市场上见不到猪肉。 (参见《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146页。)同年六七月间,陈云先后到青浦小蒸乡及浙江、江苏等地调查,并于8月致信邓小平,谈了青浦县农村调查的基本情况,同时附上《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专题报告。这三个报告就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看法和意见,对中央落实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业困难,产生了积极影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陈云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