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衡
那天,陪同冯将军去会餐的,除了父亲尹心田之外,还有冯将军传令队的周茂藩(后改名李养初)和刘致军两人。父亲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和(周)茂蕃、(刘)致军陪先生去励志社会餐,先生的即席演说真是精彩极了。他从国内谈到国外,从中央谈到地方,讲形势,讲时弊,特别是在谈到必将到来的中日一战时,透彻分析了敌我的态势及优劣”,“说对付日本的最好办法是‘持久的游击战’六个大字”。特别是在谈到必将到来的中日一战时,冯将军为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警惕,他放高声调,将“必将到来”四字一连重复了两遍。洋洋洒洒,讲了一个多小时。大家全神贯注地听,很少有人动筷子,都说,这是上“陆大”以来所听到的最精彩的一课。
蒋介石当年也表示,冯将军的观点“很好”,并请冯将军“做个计划”。冯将军很认真地马上行动,请了宋聿修、陈天秩和“陆大”的几位教官一起拟了一份游击战战略规划,并派陈天秩乘飞机到洛阳,给当时在洛阳办公的蒋介石送去。但这个规划,并没有受到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重视和采纳,正面战场上仍然主要打的是阵地战和消耗战。
与冯玉祥将军志同道合的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抗战全面爆发后,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全面、系统、详尽地从战略和战术等多方面阐述了持久战的精髓,成了中国人民克敌制胜、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法宝。
1938年11月1日,冯玉祥将军又在长沙广播电台演讲,再次批判“速胜论”,号召全国军民坚持抗日持久战,其演讲的题目就是“我们应该怎样为持久战而奋斗”。
“让日本鬼子为咱们宣传前线的胜利”
抗战初期,由于日本法西斯军队强化“武士道”精神教育,在战场上想俘虏一名活的日本兵是不容易的。
1941年元月,豫南会战开始后,日寇主力经方城进犯南阳。当时,驻守豫西南的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来不及调驻泌阳的该集团军主力部队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回防,便在五战区司令部的协调下,将正在邓县休整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所属的第五十九军急调南阳前线增援。
第五十九军在军长黄维纲、副军长孟绍濂、参谋长翟紫封的率领下,以急行军速度赶到战场,立即给正疯狂进攻的日寇来了个迎头痛击,并随即开始反攻。在攻占南阳时,由于部队行动迅速,打得防守日军措手不及,一下子便生俘了十来个来不及逃跑的日本兵(包括部分伤员)。冯玉祥将军在重庆得知捷报后,连夜给冯治安将军发报说(大意):听到前线大捷,兴奋得夜不能寐,特别是听到一次就生俘了十多个日本兵,更是可喜可贺。你们应该立即把这十几个俘虏押送到前线各部队,让大家都看看,小日本不是什么三头六臂,更不像投降派吹得那么邪乎。让日本鬼子为咱们宣传前线的胜利,鼓舞抗日军民士气。冯玉祥将军同时给黄维纲军长也发了贺电。冯治安将军当时立即按老长官的指点办了这件事,获得很大宣传效果。
“没有中国死死拖住日本最精锐的陆军,小日本能投降吗?”
在冯玉祥将军一生不断革命的经历中,他曾以国民党元老之一的身份,亲身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共合作。他从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历史经验中,深切理解到“和为贵”的深刻道理。他在1946年秋离国赴美前夕,还给当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上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更要和。和了一切有办法,打了必有至痛至惨之结局。且打了还要和,任便打多久,到头还是和。……与其将来和,何如现在和。故和平为不二之计。”
1946年夏,冯玉祥将军出国前夕,当时已升任“第三绥靖区”总司令的冯治安将军,令父亲尹心田(时任“三绥区”高参)代表自己和“三绥区”的领导班子(包括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李文田和参谋长陈继淹)去南京为冯玉祥将军送行。同时,捎去了美元若干,以壮老长官行色。
这是冯玉祥将军与父亲尹心田的最后一次会面。冯将军要先父转告老部下们,内战在即,形势凶险,大家千万别再给老蒋卖命,要想法“找出路”(两年多以后,“三绥区”在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副司令领导下,于徐州贾汪起义,全军光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冯将军感慨地对先父说,这些年来,他看透了两点,第一,国共两党合作,中国一切形势都好,老百姓就有希望;国共两党一斗,中国就大乱,老百姓就倒霉。第二,蒋介石再独裁下去,必垮台无疑,谁也救不了他。冯将军还“幽默”地说:“咱们中国人真‘谦虚’,小日本投降,一个说是美国原子弹的功劳,一个说是苏联出兵远东的功劳……没有几亿中国人拼死抵抗十几年,没有中国死死拖住日本最精锐的陆军,小日本能投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