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青年毛泽东之路(8):四师师范生

文热心

2013年09月02日08:47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四师师范生

4 足步:在“袁大胡子”门下

在四师,毛泽东结识了一批同学和老师。老师以袁吉六为代表,还有后来关系密切的黎锦熙。

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戴瓜皮帽、一脸络腮胡的袁吉六。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博学多才、冷脸热心,却“脾气很大,性格固执”,还讲究师道尊严。他给喜作“康梁体”的毛泽东作文打了低分,因而师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这个“袁大胡子”颇有来历:他和湖南名流胡元倓、谭延闿、陈润霖在1897年同时中举,有同年之好。袁吉六中举后不复“上进”,四处游历,几次在旅途中弄得弹尽粮绝。1913年初,陈润霖不忍见这位年已45岁的同年四处漂泊,一纸聘书把他“拴”在长沙,做了四师的国文教员。

毛泽东在“袁门”学国文,师生之间真的发生过一场“战争”,但不是《恰》剧演的那样。那次,袁发现毛泽东在作文上写了“X年X月X日第一次作文”的字样,很不高兴地“下令”:“我没要你这样写,重抄!”师生互不相让,最后还是校长摆平此事。其实,袁吉六很看重毛泽东,特别赞赏他入学考试的作文,说毛“堪称奇才”,后来更是评价他:将来从文是一代文坛泰斗,从政是一代安邦兴国的社稷英才。在一师时,校长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袁吉六一气之下,疾书辞呈,中有如此句子:“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如若开除,天理不容。”

但袁确实不喜欢,甚至可以说不允许毛泽东在作文上效法康梁。对此,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揶揄我的文章,并斥为新闻记者式的作品。他看不起我的模范梁启超,以为他只是半通。我只得改变我的风格,攻读韩愈的文章,和熟记经史中的典故。所以,谢谢‘袁大胡子’,必要时我现在还可以做一篇清通的古文。”袁对毛施教,可谓呕心沥血,甚至常开“小灶”。

后来,四师并入一师,袁吉六也去了一师,仍然做毛泽东的国文教员。如此,毛泽东在他门下就学5年半。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为这位去世多年的老师题写了墓碑。据现在掌握的史料,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人题写墓碑,也是自古至今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他人、为老师“破例”题写墓碑。

5 足步:留下一本《讲堂录》

现在人们看到的那件重要文物《讲堂录》,是毛泽东就学四师时留下的一本课堂笔记,记的时间为1913年10月至12月。

一个学期结束,毛泽东便将课本、学习笔记等留在家里。人们记得,“他作的各种读书笔记、读报摘记等是很多的,曾积有一网篮,存在湘潭韶山家中。‘马日事变’之后,他的族人为防反动派迫害,将他的全部书籍文物连同这些笔记搬在后山烧了。他的幼年塾师(毛宇居)从灰烬中救出来这本读书笔记……一直珍藏到解放以后。”

《讲堂录》共47页,一万多字,全部为“兰亭体”小楷字书写而成。前面11页为《离骚》、《九歌》全文抄录,一丝不苟;后面36页主要是国文和修身的听课笔记。“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先秦哲学、楚辞、汉赋、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以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其中的议论多是做人和治学的随感,含有深刻哲理。当然,其中有的是听课时“全文照录”,而不是毛泽东的观点。

专家如此评价这本笔记,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那时是一个何等勤学苦思、有宏大抱负的青年。这时候他是纵览古今,网罗各家,兼收并蓄;但由于他的善于独立思考,批判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凡读过的书、接触过的思想观点,都能消化批判而有切实的收获。这对于他后来思想与作风的发展是大有关系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赵晶)
相关专题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