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绯
1934年12月,《燕京学报》第九专号,刊印了一部名为《宋元南戏百一录》的专著。书中附印了一页珂罗版影印的《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题为“永乐大典小孙屠戏文”。这是继北平图书馆景钞本、1931年排印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面世之后,这册从英国寻回的珍贵古籍首次展露真容。对于普通学者和读者而言,《宋元南戏百一录》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原始影像。时年36岁的作者钱南扬(1899—1987年),就此开始深入研讨一个专门的学术概念“南戏”,并为之摸索考证了七年之久。
1979年10月,台湾80岁的南戏研究专家钱南扬,终于完成了其南戏研究里程碑式著作《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他在“前言”中不无感慨的提到,学界中流行已久的《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失踪传闻。他写道:
《永乐大典》自卷一三九六五至一三九九一,凡二十七卷,收戏文三十三本,详连筠簃刊本《永乐大典目录》。这本《戏文三种》,乃是仅存的最后一卷。此书已流出国外,一九二○年,叶玉甫(恭绰)先生游欧,从伦敦一小古玩肆中购回,一直放在天津某银行保险库中。抗战胜利后,不知下落。现在流传的仅几种钞本及根据钞本的翻印本,可惜见不到原书了。这次校注,即据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的排印本。
钱南扬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曾经见过原书,或者至少见过原书部分影印内容的学者之一。但他仍然没能看到原书的全部内容,这也是无疑的,否则不会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的工作底本上退而求其次,选择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的排印本。这个排印本的底本,又是北平图书馆景钞本,钱氏的工作底本,实际上已经与原本隔了两层“纱”。换句话说,钱氏的学术研究,没能拿到最接近原汁原味的“原本”,这从古籍校注角度而言,“纯度”当然还不够,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而颇具意味的是,这部与《宋元南戏百一录》出版相隔已45年之久的著作之中,仍然插印了一页影印的《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仍然是题为“永乐大典小孙屠戏文”的卷首内容。也由此可见,包括钱南扬在内的学者们,对这册原书的珍视与关注。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出版之后20年,1999年,与钱南扬师出同门,同为曲学大师吴梅弟子的王季思(1906-1996年),组织编撰的大型丛书《全元戏曲》,终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编校出自《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元代剧本“宦门弟子错立身”时,他也感言,本剧原与《小孙屠》、《张协状元》一起,存于《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中。由于原书遗失,故这次整理,以《古本戏曲丛刊》影印的钞本为底本,参以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本。底本原不分出,为阅读方便,从钱本分为十四出。——而以上这些感言得以公开出版刊行之际,九十高龄的王季思已于三年前逝世。他在书中的这番感言,也成为中国学术界最后一次确证《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失踪的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