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巴金:此情至真

任春

2013年09月06日14:46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巴金:此情至真

  做真事

  梦中,他站在现代文学馆大门口,微笑地看着人们有说有笑地进进出出

  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

  1955年9月,巴金举家迁入这幢掩映于梧桐树荫中的3层独立式花园洋房,在此居住长达半世纪。在这里,巴金写下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的小说《团圆》,写作《随想录》,并翻译《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

  这里是赵兰英常常进出的地方。巴金去世后,路过武康路,她仍然总是忍不住跨进巴金故居,看看、转转。巴金会见客人的沙发、写作的桌子、放书的书架、阳光房里的那台缝纫机、花园里那棵绿叶如盖的大树……一切,都让她感到那么亲切。

  客厅朝阳台的门边放着一张小桌子,大约就一尺宽、三尺长。“每天早上吃好饭后,巴老就在生活秘书的搀扶下,坐在这张桌前开始工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90岁时,他在这张小桌上编校《巴金译文全集》,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赵兰英回忆说。

  巴金这一生靠稿费生活,是当时中国作家中唯一不拿工资的。他从来都认为,作家天经地义地靠作品生存、用作品说话,读者才是作家的衣食父母。

  因而,晚年巴金虽然早已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从未安于享乐,而是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从1989年至1993年,编校《巴金全集》,巴金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巴金”,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身患疾病的他却坚持每天用颤抖的双手,不辍笔耕。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女儿李小林心疼地说:“我爸爸是这个家庭中年龄最大、工作时间最长,也是最辛苦的人。”

  那几年,赵兰英常常去巴金家里看他。差不多每次去,她都会看见巴金伏在门边的小桌子上写作的身影。因为患有帕金森氏症,巴金动笔非常困难。没有相当大的毅力,一天里面根本写不了一百个字。“我有的时候看他写字,那个费力啊。手抖抖的,好不容易握住了笔,写下去,明明要写竖的却横了出去,有时候动不了,他就用左手去推右手。”说到此处,赵兰英哽咽了。

  1993年夏季,《巴金全集》到了最后的收尾阶段。巴金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那个夏天,他瘦了4公斤多,体重只剩下38公斤。

  “人们常常说,巴金是一位高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随笔、政论、演讲等大约800万字。1994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6卷本的 《巴金全集》。后来还出版过10卷本的《巴金译作集》,300多万字。这些都是人们所看到的他做的事。对于中国文学,他还做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很多事或无人知晓,或被人遗忘。”赵兰英说。

  193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巴金,正是文学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这时候,他却应朋友吴朗西之邀,出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不拿一分钱工资,一做就是14年。

  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巴金把出版社搬到广州、桂林、成都、重庆等地。他以出版社为阵地团结了几代文化人,既有鲁迅、茅盾、郑振铎、老舍、沈从文等大家,也有刚刚崭露头角的曹禺、卞之琳、艾芜等。

  《故事新编》、《骆驼祥子》、《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死魂灵》、《安娜·卡列尼娜》、《罗密欧与朱丽叶》、《复活》、《战争与和平》、《双城记》、《高尔基传》……一大批世界名著和经典文学作品问世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推动者——巴金。建国后,巴金与靳以一道,创办了文学刊物《收获》。他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给了那些“嗷嗷待哺”的文学青年,壮大了文学队伍。

  “文革”结束,巴金已是一位垂垂老人,但他为中国文学做些事的愿望依然迫切。建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了那几年巴金最真切的梦想。赵兰英回忆:“那些年,当送走一个个旧年,迎来一个个新年时,我去探望巴老,问他有什么心愿,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文学馆’。”

  为了建造这个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留存重要资料、物证,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博物馆,巴金发起倡议,联名多位作家上书,并身先士卒,向文学馆捐出了个人存款的大部分——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几年后,当由叶圣陶先生写好的现代文学馆的牌子,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能挂起来的时候,巴金成了“祥林嫂”,见人就要问。而这个文学馆,甚至让巴金魂牵梦绕:“巴老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他站在文学馆大门口,微笑地看着人们有说有笑地进进出出。梦醒后,他还躺在床上,一个人乐了好一阵子。”赵兰英说。

  1985年,在多方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万寿寺开馆。巴金在家人的搀扶下激动地踏上文学馆石阶。这一天,他又将自己刚收到的一笔稿费捐献给了文学馆。

  几年过去,万寿寺的旧房无法满足文学馆的需要,建造新馆势在必行。1993年,巴金上书中央领导,恳切地说:“文学馆是我一生的最后一个工作,绝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它的前途非常广阔,这是表现中国人民美好心灵的丰富矿藏。”

  1996年11月25日,巴金92岁生日那天,现代文学馆新馆奠基,成为献给巴金的最为珍贵的礼物。2000年5月,文学馆新馆终于揭开面纱,而此时,重病的巴金已经无法前往亲睹。令人欣慰的是,文学馆的每一扇大门上,都嵌有巴金的手印,仿佛是纪念巴金为这座文学殿堂、为中国文学所做的实实在在的推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