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读书给后人的启示

文东平

2013年09月16日08:40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原标题:毛泽东读书给后人的启示

传统典籍的特点是经过实践检验大浪淘沙后的精品,是一种沉淀,因此性价比最高。毛泽东除解放后两次到苏联外,平生未践西土。他的秘书李锐说:“自早年到晚年,观世立言,待人行事,他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深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毛泽东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化名“二十八画生”,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重在一个“破”字。毛泽东本是很佩服读书人的,王明从莫斯科回来,他亲自到机场迎接,发表即兴讲话,说他是“人才难得”,“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但是这个神仙只会背诵马列原文,毛泽东后来就看不起他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形象比喻为箭和靶的关系。提倡学以致用,反感拿来做摆设。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借鬼的话说出了死读书与活读书的区别。说只有当人们睡着了的时候才能分辨——死读书的人,他们的书本上的每个字都化作黑烟,笼罩在屋子之上;而活读书的人呢?他胸中所读过的书本,每个字都吐露着光芒。一等人的光芒直照太空,与星月争辉。次一等的光芒也有几丈高,再次一等的是几尺高。以下便按照等级依次降低,最低一等的也有荧荧如一盏灯火那样的光芒。这些光芒,世人难见,唯有鬼神识得。

毛泽东一生学习了不知道多少次《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最真切地理解并且运用了这句话。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怎样走中国式的布尔什维克之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毛泽东终生研究的一大课题。解放战争时期,一位记者问毛泽东,你凭什么打败国民党,在他的回答中连军队都没有提到,而是反复说了一个词:“土改”。毛泽东说:如果我们的土地改革成功,我们的战争就胜利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厚薄之谓即融会贯通也。

毛主席可谓是读书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典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赵晶)
相关专题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