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共和国不会忘记——阳红光和他的老红军肖像摄影

2013年09月23日15:45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共和国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

阳红光,56岁,湖南省平江县人。中国公安摄影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南公安摄影协会主席。2006年开始工作之暇学习摄影创作,作品涉及山水、人物、民俗、纪实等题材,注重从影像、镜像中去感悟自然,品味人生,阅读社会,创作了《沅陵龙舟竞渡》、《立交桥下的剃头挑子》、《霞凝晨曦》等优秀作品。其中《最后一桨》获“盛世丹青、湖湘风采” 2010年湖南艺术年展摄影类金奖和观众最喜爱作品奖,《烟雨竞龙舟》获湖南“聚焦两型社会、镜采锦绣潇湘”全国摄影大展银奖,《霞凝晨曦》入选《全国摄影名家作品集》并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湖南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沅陵龙舟竞渡》获首届全国公安摄影艺术展铜牌奖、湖南省16届摄影艺术展银奖,《街头理发》获2012年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金像奖。

2013年4月13日,湖南省平江县12位平均年龄92.3岁高龄的失散老红军,聚首平江县政府招待所。

拍摄手记

平江,是我梦魂萦绕的故乡!屈指数来,我离开家乡进入省城工作已有33年了。青青的山、蓝蓝的水、碧碧的天、憨憨的故乡人,无时无刻不牵动我的心!

家乡是块红色的沃土。这里1921年就产生了共产党员,1923年成立了党支部,1928年爆发了彪炳中国革命史的平江起义。这里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国红军的摇篮之一,走出了50多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家乡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所付出的牺牲惊天泣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平江籍人员达25万之多,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万多人,占湖南全省在册烈士五分之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乘凉人的我,很多时候都在思忖:应当为先辈们做点什么?

我爱好摄影。2012年初,有人向我提议,“拍拍家乡的失散老红军吧,尚存者不多了,他们太需要关注了。”我眼睛一亮,这不正是宣扬先辈的好事么!于是,我开始了摸底、寻访、沟通、摄影。

这是一次抢救性的拍摄。据民政部门统计,1983年,我省共有失散老红军3386人,其中平江县808人;至2012年8月拍摄时,全省尚存96人,平江县仅存24人(注:至此次展览时又逝去4人)。在一年多时间内,我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倾注在这些老人身上。随着一幅幅作品的完成,他们的形象一个个在我心中屹立,那样朴实、高大、巍峨……

他们,都是当年红军队伍中的“红小鬼”,有侦察兵、通讯兵、号手、敢死队员、伤兵护理员……多数人在战斗中负伤被安置疗伤,有的在部队突围时被敌人打散,有的被敌人俘虏受尽严刑,有的突发重病被安排在百姓家中养病,因与部队失去联系。大字不识的他们最后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回到家中,种田、织布、婚娶、生儿育女,解放后多数成为基层骨干……

他们,对当年血与火的经历引为自豪,每每谈到那段历史,神情就会变得生动、激扬。有几位老人至今能吟唱当年的红军歌谣,有的能用手中的拐杖比划挥刀杀敌的动作。但是,他们从未将这段经历视作资本,只是安居大山深处,平静地生活,安然地老去。对政府给予的抚恤、慰问,他们满怀感激;尽管他们当中部分生活困窘,但当问及有何要求时,他们都摇摇头说:“政府对我们已经很关心了。”

我的镜头无法穿透历史的纵深,记录他们当年鲜血乃至生命的付出;所能聚焦的,是他们被时光之刃刻下的满脸皱纹,是他们因劳作和岁月而佝偻的身躯,是他们简朴粗糙、渗透汗渍的布衫。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坚忍与执著,那种朴实与包容,那种忠诚与纯粹……

在伟大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今天,在我们享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时期,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青春热血、历尽千辛万苦的人们。

记住他们,是对历史的尊重;亲近他们,是对今天生活的感恩;品读他们,是一种精神的礼赞、心灵的净化。理想的缺失、物欲的羁绊、价值观的迷茫,这些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局,也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寻得突围之径。

实干兴邦。在建设“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传统不能或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