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义明
改革方法:“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搞改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现成模式可套。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一场大试验,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
改革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清晰具体的方案。只能在大致方向确定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因此首先胆子要大,就是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改革开放初期,政治上发扬民主,经济上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和对外交往的扩大,都对我们的法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修改补充法律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但是,我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搞一整套成熟的法律制度。邓小平主张:不要等,而要大胆地试。开始可以搞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可以地方先试搞,再制定全国通行的。他特别指出:“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7页。)在他看来,不能期望改革会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辟道路。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还指出:恐怕再有30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
在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中,邓小平也都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于农村改革搞家庭联产承包,他指出要“允许试”,也要“允许看”,不搞强迫。对于创办特区,他的名言是: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一个“杀”字充分体现了要大胆闯、大胆试的意思。对于市场经济,对于证券、股市这些有争议的东西,他也强调“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邓小平之所以强调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是因为改革不可能是完全没有任何风险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
邓小平所说的步子要稳,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一切具体改革措施实行前都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同时要根据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来决定改革措施的步骤和力度。比如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毕竟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因此邓小平特别指出:“有些问题,中央在原则上决定以后,还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成熟一个,解决一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0页。)在他看来,提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是必要的,方向是正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在步骤方面要稳妥,这样可以避免大的震荡。例如,我们根本上还是要建立退休制度,但是如果一下子实施,一些“文革”后刚刚复出的老同志肯定会多少有一些抵触情绪,因此,作为过渡,我们采取了顾问委员会的方式,这样就比较稳妥。
邓小平还认为,我们不可能一次完成全部的改革任务,对一时不能实施的改革措施,我们不要强行实施,而要逐步创造条件,为问题的解决创造好的基础。1982年,在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务院机关精简机构的同时,军队也在考虑精简机构问题。但当时军队领导体制还没有理顺,有中央军委、军委常委、军委办公会议,还有各个总部,层次比较复杂。在领导体制没有理顺前,机构改革条件不成熟。于是邓小平提出,可先不忙进行机构改革,“成熟一件做一件,不成熟宁肯慢一点。这次机构改革,军队是后了一步,但也有必要,酝酿得更成熟些,大家思想更一致,更容易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0页。)。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方法生动地体现了他对辩证法的娴熟运用。
中国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善于从前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精神资源和智慧力量。从以上三个方面看邓小平如何推进改革,我们可以领悟到:改革要有一股“敢字当头”的精神头;要有紧张快干、善于决断的工作作风;要有既积极又稳妥的辩证方法。这些对我们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不无现实启示意义的。
〔作者戚义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