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庆超
江西庐山,风景秀丽,气势宏伟,坐落在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滨,伴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主流,见证着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庐山。
1959年夏天,为了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史称第一次庐山会议。当时没有空调设备,庐山夏季气候凉爽,属于避暑胜地之一,适宜开会。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庐山。他饱读庐山志书,历览庐山历史兴衰,即兴赋诗,成就了一首《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庐山举行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二次庐山会议。
从1959年夏天到1970年夏天,整整十一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三次庐山会议——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于1970年8月在江西庐山举行——这就是1970年的庐山会议。
1970年8月19日前后,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工作人员相继抵达庐山。
8月22日下午,在庐山毛泽东住地,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出席,主要是讨论和确定中共九届二中全会议程。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中共九届二中全会)要开成团结的、胜利的会,不要开分裂的、失败的会。
关于8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详细情况,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回忆说:
毛主席革命的一生,经历过许多次重大斗争。在这些重大的斗争中,他善于明察秋毫,驾驭全局,团结多数,孤立少数,因势利导,夺取胜利。1970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庐山召开的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他及时揭露和击败了林彪集团企图夺取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
1970年8月18日下午2时,我随毛主席乘专列从杭州出发去江西,19日到达九江市。我们在九江市下火车后,换乘汽车于当天下午上了庐山。
8月19日、20日、21日,毛主席看书和休息。
我从19日上庐山后,就投入召开党的九届二中全会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去了。
8月22日下午2时,在庐山三所毛主席的办公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毛主席、林彪、周总理、陈伯达、康生出席了会议。我列席这次会议,并作了记录。
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和确定九届二中全会的议程。
九届二中全会原定有两项议程:一、讨论和修改将要在四届全国人大提出的宪法草案;二、讨论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
在这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毛主席建议增加一项内容,即谈一谈当时的形势。
毛主席说:“除了讨论修改宪法、计划问题外,还应该加个形势问题。据我所知,大家有兴趣的问题是形势问题。”
康生说:“修改宪法搞了很久,宪法委员会也开过第一次会了。全国人民正在讨论宪法修改草案。”
毛主席说:“宪法修改草案可以发给大家看。但是大家有兴趣的还是形势问题。”
林彪、周总理、陈伯达、康生都表示同意毛主席的建议,并提议由毛主席讲形势问题。
毛主席说:“我主持会议,由总理讲形势吧,修改宪法问题由康生讲。”
康生推说:“宪法修改问题也由总理一道讲吧。”
毛主席说:“那你们两个人去商量解决好了!”
周总理接着谈计划问题,他说:“自今年开了计划会议后,收效较快。五个月以来,全国有一定的生产效率,地方上的积极性大了。”
毛主席说:“原来这个下放(注:下放,是指中央把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的一部分权力和财权、物权、投资权下放给地方),讲是讲了,但是他们没有摸到下放的底,交代不那么清楚,这次计划会议解决了。”
周总理接着说:“各省、市、自治区不仅仅是农业有了生气,有了发展;而且现在看起来工业形势也好。今年的计划完成的情况和原来预计的差不多,虽然‘文革’的头两年有一点下降。”
周总理是说1970年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三五”计划的原定指标。
毛主席说:“解放以后,统一了全国,出了个南粮北调、北煤南运的问题。解放以前,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知道。不晓得蒋介石统治的时候,煤要不要南运?粮呢,要不要北运?看来,要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南方找到很多煤矿,北方粮食也逐步自给了。”
周总理说:“人民生活确实是改善了。这种形势,主要是靠毛泽东思想的传播。毛泽东思想传播了,生产和经验也就传播了。”
康生接着说:“哪里的毛主席思想深入了,哪里的工作、生产一定就好了。规律完全是这样的。”
毛主席听了摆摆手,表示不赞成这种说法。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