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我驾机起义的前前后后

2013年11月01日10:50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原标题:我驾机起义的前前后后

■时间:9月17日

■地点:岳哲安家

感受讲述者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新中国成立前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一败涂地,蒋介石便逐步将陆、海、空部分部队撤逃到台湾,妄图卷土重来。但人心的归向是任何屏障无法阻挡的,特别是对空军飞行员来说,海峡并不能阻止他们飞向光明的彼岸。从1949年3月到1950年1月,短短的10个月中,国民党空军就有12人驾驶6架飞机越海起义,飞向祖国大陆。这在国民党空军中形成了一个驾机起义的高潮,很好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胜利。

如今,当年的驾机起义者都已进入耄耋之年,有的已经故去。翻看文献材料,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每一次驾机起义行动都是那样惊心动魄;每一位驾机起义人员,都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讲述者岳哲安老人就是这其中的一位,1949年12月26日国民党空军第一大队中尉军械官岳哲安自台中驾驶PT-17型教练机起义,安全降落福州。

看到岳哲安老人很难想象他已92岁了。老人头发花白,思维敏捷、谈吐幽默。他热情地走到客厅迎接我们,步伐虽然不快但非常稳健。谈起过去经历过的艰辛,事件发生日期、地名和场面他都能清晰地忆起。

他是豁达的,将一切荣与辱付诸笑谈中,从谈话中无不体现他观察生活的睿智,看待斗争的超然,对待生活的乐观。

他又是执拗的,比如谈话中间忘记了一个地名,谈话结束后他立刻拿起放大镜在地图上耐心查找,非要找出来不可。比如当年他到台湾后,他始终执著于自己政治的选择,执著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

在岳哲安家里,岳老给我们看了他刊登在杂志上的诗作,在一首纪念辛亥革命的诗中,“神州今忙一二五,两岸握手创双赢。”此句则能看出他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期盼。在谈到晚年生活时,他一直关心社会问题,提出了应该采取“社区养老”这一想法。他一直在思考,在聆听,我想,这也是他长寿的秘笈之一吧。

目前,岳老还是天津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正遵循“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黄埔同学会建会宗旨,为实现海峡两岸最终统一积极贡献力量。

在我看来,在各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每个人政治选择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对于祖国的贡献。在人民空军初创时期,国民党空军飞行人员连人带机一同归来,应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是提供了人才,二是带来了装备。许多起义人员带着飞机参加航校建设,并和航校指战员一起艰苦奋斗,为培养人民空军飞行员和其他技术骨干贡献了力量。几十年来,驾机起义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人民空军和国家民航事业的发展壮大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军队和国家建设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祖国和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