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有50多万字
现在压缩到35万字
“每当遇到学术瓶颈,我就会喊他们一起碰面吃个饭。”祁老说,“但是,大家都感叹,说我的这个饭不好吃,是要布置任务的。”祁老说着不由得笑了起来。
“大家按时写稿,交稿,写得不好,我就退回去,没有商量的余地!”
“求孔孟之道,大家都到书里去找,宋明理学家凭大脑,是一种主观唯心论。而清代朴学家‘由训诂以明义理’,以经学为主,涉及到古代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领域。”祁老说,清代朴学家提出两个反对,一是反对“凿空说经”,二是反对“株守旧注”。“前者主张传承,后者主张创新。老祖宗给我们的东西不能丢,但也不能围在他们脚底下跑。”
清代的朴学重镇,扬州是其一。研究朴学的,有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等。研究扬州文化,绕不过扬州学派,研究扬州学派自然要研究朴学。
而在朴学的研究中,语言文字关是最紧要的。“古书读不懂,肯定是不行的。清朝,把研究语言学作为入门,当时被称为小学。”《清史·朴学志》“小学篇”就是祁老亲自操刀
的。
祁老说,这部典志初稿有50多万字,然后不断提炼完善,压缩到了35万字。“现在一审已经通过了。”
编纂《朴学志》
彰显了扬州学术地位
“《清史·朴学志》非祁老领衔不可!”《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历史学家戴逸教授说。其间可见对祁老是何等的推崇和信任!
“考证学讲究的是铁证如山。”祁老一“考”,就是七十载。他师从国学大师金松岑,而金松岑与国学大师章太炎是把兄弟。祁老小时与章太炎弟子交往甚密,加之天资聪慧,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对考证学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名望。
在近600年内,我国国家修史总共只有4次。“能够参与修史,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幸事。深感责任重大,夙夜忧虑。”祁老感叹道。
“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这是国家对《清史》编纂的总体要求。编纂《朴
学志》也是史书中所没有的,可谓“白手起家”。
祁老说:“经过编纂《清史·朴学志》过程中的反复锤炼,扬州将在这方面培养出一些中青年专家和人才。”
“我们跟着祁老后面做学生,边学边干,受益颇多。”《清史·朴学志》项目组秘书张连生说。
而扬州人将祖辈先贤的学术造诣整理入正史《清史》,惠及当代,恩泽后人,这本身就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对于提高扬州的学术地位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年事已高,暮年余日无多,能顺利交稿,没半途而废,已是一种‘侥幸’。”祁老说道。(记者 桂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