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一辈革命家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对策方法

 廖心文

2013年11月28日10: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为妥善处理中印边界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付出了大量心血,积累了丰富经验。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原则和具体办法,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两次边界武装冲突中。处理1959 年的第一次武装冲突,中央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一阶段打政治仗,第二阶段打军事加政治仗,第三阶段打外交加政治仗。针对1962 年的第二次武装冲突,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包括果断决定对印军的进攻予以反击、在对印军进行必要的反击后主动提出解决边界问题的积极建议、主动采取重大的和解步骤等。通过努力,中国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击了对手,取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在政治上始终保持了主动。

[关键词] 毛泽东;周恩来;尼赫鲁;中印边界;“麦克马洪线”

[中图分类号] D823 [文献标识码] A

印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印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处理好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是促进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新中国成立后,为妥善处理中印边界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积极创造条件,付出了大量心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和争议

印度同中国的新疆和西藏接壤,两国过去从未正式划定边界,只有一条根据双方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19 世纪中叶以前,中印两国人民一直居住在传统习惯线两侧,友好相处,亲密往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后,以印度为基地,向中国新疆和西藏进行领土扩张,在中印边界制造了很多纠纷。周恩来在致印度领导人的信中曾经指出:“从很早的时候起,英国就抱着对中国西藏地方的侵略野心。英国曾经不断唆使西藏脱离中国,企图把一个名义上独立的西藏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在这个阴谋不能得逞以后,英国又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要求把西藏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而让中国保留所谓对西藏的宗主权。与此同时,英国还以印度为基地,广泛地向中国的西藏地方甚至新疆地方进行领土扩张。这一切就是中印边界问题长期存在纠纷、悬而不决的基本原因。”( 周恩来致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信,1959 年9 月8 日。)

印度独立后,在对待新中国的问题上, 存在着两面:一方面,它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反对帝国主义、促进亚非团结的许多国际事务中进行了积极合作;另一方面,它在边界问题上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的衣钵,坚持民族扩张主义政策, 并于1959 年和1962 年,两次挑起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严重影响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中印边界全长近2000 公里(尼赫鲁认为中印边界(锡金和不丹与西藏的边界除外)有3520 多公里长,见尼赫鲁致周恩来的信, 1959 年9 月26 日。引自《人民日报》1960 年1 月3 日)。,自西向东分为三段:西段是指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同克什米尔、印度控制的拉达克地区接壤的一段;中段是指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省、北方省接壤的一段;东段是指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的一段。在西、中、东三段,双方都存在争议,但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西段和东段。

关于西段,印度将历来由中国管辖,并有一条从新疆到西藏的商路通过的约33,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参见中国外交部给印度驻华大使馆的照会, 1959 年12 月26 日。)划入印度版图,并多次派遣武装人员到这个地区进行侦察和勘察活动。印度的依据是1842 年西藏地方当局和克什米尔当局签订的一项条约,他们称这项条约在1847 年曾得到中国政府的确认。中国则认为:这段边界从来没有划定过;1842 年中国西藏地方当局同克什米尔当局签订的条约中,只是泛泛地提到双方恪守各自的疆界, 并没有具体说明这段边界的位置;1847 年, 清政府的两广总督耆英在英国驻广东代表要求划定这一段界址时,也只表示既有传统的边界可循,无需勘定。

关于东段,1954 年印度出版的地图将传统习惯线以北属于中国的90,000 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印度版图,并标为“已定界”。他们的根据是,1913 年至1914 年,由中国政府、西藏地方当局和英国政府三方面代表在印度西姆拉举行的会议,共同划定了这条边界线, 即以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命名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参见尼赫鲁致周恩来的信,1959 年3 月22 日。)中国则坚持:这段边界是未定界, 理由是1929 年以前英印出版的地图和中国地图的画法大致相同,以后画法虽有所改变, 但依然使用“未定界”字样;“麦克马洪线” 是在西姆拉会议以外,由英国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瞒着中国政府代表在德里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形成的。无论是西姆拉条约, 还是这个换文,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以后任何一届政府都没有承认过,完全是非法和无效的。 (参见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9 月8 日。)

事实上,英国当时也迟迟不敢公布这个条约和换文,“麦克马洪线”以南至传统习惯线以北一直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印政府官员米尔斯曾坦言:“要并入的部落, 就天然条件来说,是属于西藏,而不是属于印度的。他们在种族和语言上,是类似蒙古族的。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平原上属于亚利安语系的阿萨姆语没有共同之处。因此,在文化的和社会的影响上是倾向于西藏的。”“部落地区在商业上和文化上都是同西藏而不是同印度联在一起的。”([澳]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 年版,第56、57 页。) 曾于1939 年担任印度阿萨姆省代理省督的亨利?特威南在1959 年9 月2 日的伦敦泰晤士报上投书作证,认为这条线“并不存在,而且从来没有存在过”。(参见中国外交部给印度驻华使馆的照会,1959 年12 月26 日。)

1940 年以后,英国军队侵入这一地区的若干地方;印度独立后,特别是在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印军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大规模推进,于1951 年至1953 年逐步侵占了这一地区的大片领土。中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为了避免冲突从来没有越过这条线。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中印之间曾发生了一些小的边界事件,这在双方边界正式划定前是难免的。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发生冲突,中国政府强调:“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双方暂时保持边界的现状,即双方暂时保持目前各自在边界上的管辖范围,而不越出这个范围。双方有分歧的问题,当然仍可通过协商求得解决。”(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1 月23 日。) 而印度则坚持把过去英国单方面宣布的所谓边界,包括一些不现实的领土要求作为遗产全部继承下来, 拒绝就这个问题进行任何谈判。由于中国以大局为重,严格遵守暂时维持现状,然后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的方针,以友好态度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印边界在1959 年以前基本保持稳定,在近2000 公里未定边界线上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

按照中央的部署,外交部曾制定计划, 从1958 年以后“五至十年内陆续解决未定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放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之后。但是,1959 年和1962 年中印边界发生的两次武装冲突,中央不得不把这项工作提前摆到议事日程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