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我眼中的爷爷朱德

刘建 

2013年12月02日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我眼中的爷爷朱德

1953年夏天,我的母亲朱敏从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返回祖国。不久之后,我就出生了。母亲休完产假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为了让母亲专心工作,爷爷朱德告诫她:“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

爷爷一直把我留在他身边抚养,直至我到东北建设兵团,我在爷爷身边生活了15年。我是爷爷的外孙,但爷爷认为我们这些孩子都是他的亲孙子,没有孙子和外孙之别,都让我们叫他“爷爷”。虽然现在有些文章中给改成“外公”了,但我们一直按习惯叫他“爷爷”。过去曾有人让我叫他“姥爷”,但爷爷说:我不是“老爷”,地主老财才叫“老爷”。

在爷爷身边,至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爷爷对晚辈非常关心,很少对晚辈发脾气。但若有人不按照党纪国法办事说话,老人家是决不留情的。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得了59分。爷爷问我:“你考试得了多少分?”我说:“就差一分及格。”爷爷说:“学习是为了走向社会,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知识和人才。你这个态度不对,看来你没把心用在学习上。你这种思想可要不得,你现在不认真,将来办什么事都大大咧咧的,就变成一个废人。”以后不管我做什么事情,他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爷爷是佃农出身,当年能完成私塾教育,全靠兄弟姐妹们整日辛苦劳动、节衣缩食地供他读书。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知恩图报,让他们每家来一个孩子到北京读书。当时就来了十多个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才几岁。虽说爷爷当时的工资不低,但要抚养这么多孩子,学费、交通费、生活费等开销加起来,一个月下来也就所剩无几了。

爷爷和康克清奶奶一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从1959年开始,国家遭遇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人民群众都吃不饱,爷爷要求我们也必须和大家同甘共苦,和同学们一起住校。我们每顿饭都是一个二两的黑面馒头和一碗稀粥,菜也很少。周日回家的时候,菜里才能见到点油腥。当时在中南海,我们家和刘少奇、彭德怀、杨尚昆家共用一个食堂。为了保证爷爷的身体健康,奶奶特别让厨师给爷爷单独“开小灶”,也就是平时菜里能见点油。可当爷爷的菜端上桌后,我们这些孩子瞪着眼睛看着,爷爷根本没法吃,就都分给了我们。杨尚昆看到这种情况,就端着自家的菜走到我们饭桌前说,我和你们交换一下,尝尝你们的菜。实际上,他放下菜就走了。我们又把他的菜一抢而空。

爷爷从小什么农活都干过,在战争年代,只要环境允许,他便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这已成为他长期养成的习惯。爷爷是种菜高手,困难时期,爷爷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晚辈们,在中南海住所的空地上开出一片菜园,茄子、白菜、辣椒、西红柿这些菜都种过。他还很会用地,中间种什么,边上套种什么,他都懂。奶奶在工作之余不但帮助爷爷管理菜地,锄草、施肥、灌水,还带领我们在春季去采摘野菜,把芥菜、苦菜、榆钱叶等和粮食拌在一起做成菜窝窝吃。每个周末采了鲜菜后,爷爷奶奶总会请所有的工作人员“会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赵晶)
相关专题
· 朱德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