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业礼
“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可谓日理万机。但他仍然以自己的努力营造着家庭和睦和谐的气氛。晚年的邓小平享受着传统中国人“四世同堂”的福份,上有“老祖”(夏伯根),下有孙子孙女,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可谓儿孙满堂,幸福之家。每天晚饭,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从国家大事说到社会新闻。邓小平从不发表意见,只是默默地吃饭。但他喜欢这种轻松活泼、温暖融洽的家庭气氛。有时饭桌上少了几个人,大家说话少了,他就会说:“哎呀!今天怎么这么冷冷清清呢?”没看见哪个孙子,他也会关心地问:“到哪里去啦?”
俗话说“隔辈亲”,邓小平也和常人一样喜欢和孙子辈的人在一起,看到这些孩子,也像普通的爷爷一样开心。邓小平非常关心后代,他自己曾不无幽默地说:“以后如果评奖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可以得这个奖。”
家庭幸福不仅是上天的恩赐,更需要个人用心的经营,是一种付出后的回报。邓小平非常注重处理家庭中的各种关系。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说过:“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卓琳与邓小平继母夏伯根50多年的融洽婆媳关系就颇为世人称道。夏伯根仅年长邓小平五岁,是嘉陵江上贫苦船工的女儿,卓琳是富家出身有着较高学历的知识女性,但她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尊敬、善待夏伯根,并在邓小平过世后,奉养百岁高龄的夏伯根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着实难能可贵。和谐幸福的家庭无疑为邓小平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征途上披荆斩棘提供了坚实后盾和温暖的情感港湾。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认为“家庭是个好东西”是有切身感受的,不是泛泛而言。
其实,在党的领袖人物中,重视家庭作用,提倡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不只是邓小平一人。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还要提倡父慈子孝。提出建立模范家庭,这是共产党的一大进步。我们主张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双方互相靠拢,和和气气过光景。
周恩来曾专门谈到“孝道”问题,他说:对“孝道”要做分析,在旧社会,封建家庭束缚我们,我们要反抗;在新社会,家庭不再束缚我们了,老一代曾经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就应该赡养他们。革命成功了,现在就应有新的观念,对家庭要有所肯定。国家给了我们工资,我们能够对曾经养育过我们的老人,在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后不去养活他们吗?当然不能。应该由个人负担,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这些都交给国家去管。我们个人拿了工资要负担应该负担的事情。比如妻子在家从事家务劳动,你得的工资就应该有她的一份,因为没有她的劳动,你就难以生活。家庭里养儿育女的事情,也要共同负担。
对于如何解决革命事业与家庭困难的矛盾,刘少奇还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脱离生产的党员,在供给制条件下生活,对于家庭的困难常是难于解决的。有些党员,因家庭父母妻子的生活确实无法维持,而要求回家生产。对于这种请求,党是应该给以同情和考虑的。在没有别的办法解决时,应该允许他们的请求。在通常情况下,要求我们的党员没有必要地牺牲自己的家庭,也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