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阅读史》:跟着毛泽东学读书
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毛泽东阅读史》,其作者陈晋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多年来从事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文献研究。该书以时代为序,以毛泽东读过的代表性书籍为线索,系统分析了他读书的目的与实践运用,回顾了毛泽东一生的阅读史,也从“读书”这一角度揭示毛泽东的精神发展历程。
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没有人做过完整统计。只知道他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的藏书约1万余种,近10万册。毛泽东的阅读重点,排在前三位的是马列著作、哲学著作和中国文史著作。这三类图书,也是该书的叙述重点。
毛泽东曾说:“精通书本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不同时期,他阅读之书的重点也大有不同。如,“五四”期间,他读书是为了在各种救国方案中选择和确立一种为之奋斗的“主义”;1956年前后,他的阅读更多的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文革”期间,他的阅读充满对现实和未来的忧虑……
在新书演讲会上,陈晋讲了一桩轶事:“毛泽东还读蒋介石的书。那个年代谁读蒋介石的书?毛泽东敢,而且他提倡读。1963年,他让人根据台湾出版的蒋介石的集子,在大陆也选印一套。有关部门问,印5000册够不够,毛泽东批示5000册太少,起码5万册。”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也别具一格。陈晋总结,一是,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书中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被发掘。上世纪50年代,他已读过5遍《红楼梦》。此后,又15次借阅或要来《红楼梦》重读。二是,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如,他读美国历史的书,就托人去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借。专门写条子说,不仅要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三是,读书要“手到”并注重讨论。“口到”,即,不仅是自己吟诵,还经常在一些场合给人讲书,直接发表阅读体会和收获;“手到”,即,动手写笔记,写批注,由此体现“心到”;还有一个“耳到”,即,组织读书小组由人念,大家听,再一起讨论。
《母亲邵华》:公开红色家庭故事
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毛新宇新作《母亲邵华》,以毛新宇第一人称为视角,从其母亲邵华早年的坎坷经历、母子之间及亲人之间的相处、邵华的处世风格、邵华对摄影事业的热爱4个部分,讲述了邵华的一生。
邵华1938年出生于延安,少年历经坎坷,后与毛岸青结婚,生子毛新宇,2008年因病去世。毛泽东曾以父亲的名义为她题词:“少华是个好孩子。”她的身份是多样的:在生活中,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在工作中,她低调做人,没有因为是“主席的儿媳妇”而要求特殊待遇;工作之余,她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退休后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成为执掌中国摄影界的第一位女性。
这是第一部邵华的传记,同时也是首次披露这一红色家庭真实生活的书籍。邵华的父亲陈振亚、母亲张文秋等革命先辈,都在书中一一被呈现。书中还收录了200余张珍贵的家庭照片,包括毛泽东与其父亲、兄弟的合影,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毛岸青与邵华的结婚照等。
一些鲜为人知、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故事在书中随处可见。如,毛岸英结婚时,国家一穷二白,毛泽东也囊中羞涩,送给他们的唯一礼物是一件旧的呢绒大衣。到了邵华与毛岸青结婚时,国家经过10多年的建设,物质相对丰富,毛泽东送的礼物也体面了一些,但也只是一块手表和一台收音机,还有一部《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
在该书座谈会上,毛新宇说:“母亲去世后,我们就开始策划这本书,采访了众多亲属,收集了很多珍贵的资料。除了爷爷之外,母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毛新宇的妻子刘滨说:“有人认为我们这样的家庭很神秘,其实是一种误解。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了解我们的欢乐、烦恼、幸福与痛苦。”(蒋肖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