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湘潭大学毛主席铜像广场,师生集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人群中,有三个人的身影,浓缩着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历史和故事。
他们是沧南教授,沧南的学生范贤超教授,范贤超的学生袁辉初教授。
沧南:湘潭大学的“顶梁柱”
《东方红》旋律响起,90岁的沧南教授站在队伍最前面,动情地唱着。
沧南说:“毛泽东思想是关于社会客观规律、思维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我是1977年从武汉大学来的。我知道湘大刚复校条件苦,可是能在毛主席倡办的大学里教书育人、研究毛泽东思想。我这一生值得!”
1980年湘潭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室时,沧南是“顶梁柱”之一,但他的第一批毛泽东思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却只有3个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理论重心的转移和社会功利化倾向对理论研究的影响,毛泽东思想研究出现了某种表面化、形式化、口号化的非正常现象。对此,沧南教授率先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研究应该注重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别是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研究,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研究“论”的方法。
他先后在《党史文献》《高校理论战线》《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提出了不少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毛泽东给唯物辩证法下了崭新的、科学的定义”“实事求是是一个多侧面的理论体系”……
1995年,沧南退休,依然坚持研究毛泽东思想,每年发表四五篇论文。如今,沧南教授成为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的见证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