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不能抹杀

欧阳雪梅

2014年01月13日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毛泽东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不能抹杀

  【核心提示】在新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新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的人民文化。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时代局限与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过于强调了文化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近年来,在一些人笔下,“反动派知识阶级”、“思想改造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提法或历史事件,成为毛泽东反对文化发展、打击知识分子的“罪证”。他们裁定“毛泽东从政治生涯的开始,就对中国知识分子有很深的成见”,是其“深远的历史根源”。这是从既定的意念出发,罔顾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及其文化思想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对知识分子既重视、引导,有时又限制的矛盾态度,以偏概全,夸大毛泽东的失误与错误。毛泽东为新中国文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毛泽东明确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勾画新中国的蓝图时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将“新文化”与新政治、新经济并列,把文化建设作为“新社会、新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给人民的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道路。新中国政府的责任是“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两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毛泽东主张其中一个是“科学文化现代化”。这就明确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第二,毛泽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在文化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提倡和鼓励学习马列主义,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其次,指导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旧政权留下的文化机构和知识分子采取全盘接受的政策,而旧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不是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就是受着帝国主义奴化思想的侵蚀”,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念混乱,必须引导这些知识分子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只有对“担负起教育别人的角色”的文化创造和传播主体的知识分子进行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更新和改造,进行一场意识形态革命,才能构建无产阶级的话语权。学习和思想改造是以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方式开展的,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迫切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了解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学习就要落伍”成为人们的共识。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其中的作用是因势利导。再次,领导对错误的文化思想的批判。电影《武训传》的错误历史观是毛泽东批判的第一个靶子。这是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倾向的批判。之后相继开展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的批判引申出来的对胡适派思想的批判,以及对“五四”以来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文化思潮进行清算,力求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贯彻于文艺领域和学术研究中,确立新时代的文化评价标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