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935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姬明华

2014年01月20日08: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最早向世界客观介绍长征

陈云一行于1935年9月到达莫斯科,正值共产国际第七次世界代表大会拉上帷幕不久,共产国际七大上各国党对中国革命的情况尤其是中共中央和中国红军的现状极为关注。但是,红军长征后,中共中央即与上海中央局、共产国际失去电讯联系,随后上海中央局又遭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七大代表团成员在七大会议上只能借助中国白区报纸的报道重点介绍长征前的中国情况。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只能从报刊上获得消息,共产国际七大上的中央代表团成员关于长征情况的报告存在不确之处。例如王明在8月7日向共产国际做的报告中声称:“根据敌人中外报纸的消息,现时全国红军的人数已将近五十万人。”〔20〕康生在谈到长征的原因时,除利用报刊新闻外,还加上了自己的解释。他否定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被迫从中央苏区仓促撤退,认为这是“国民党借机造谣”和我们队伍中受其影响的“失败主义的观点……是一派胡言”。他对长征的解释是,为歼灭敌人主力达到最终保卫中央苏区的“机动作战”〔21〕。为什么要西征?中国红军西征的目的何在?反“围剿”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这些都是共产国际代表极为关心的重要问题。但是中央代表团的只言片语和毫无根据的发言,都是为了传达这样一种前景——中国红军正在走向更大的胜利。这种回答缺乏可信性和流于肤浅的解释很难让共产国际相信。

1935年秋,陈云在莫斯科完成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下简称《见闻录》)。是第一本首次向世界系统、全面、深入地宣传红军长征的专著,第一次成功地打通了和世界人民的联系。陈云在这本书中化名廉臣,以红军的军事行动这条主线,假称是被俘的国民党军医,讲述了长征途中个人经历和对中共领导人、红军的感受。陈云在书中利用在两支军队中服务的“伪身份”背景,多次把红军同国民党中央军作比较,“赤军之所以能得民心者,不仅在于乡村农民拥护赤军“打土豪、分土地”、“没收土豪劣绅的谷米分给农民”之宣传和行动,而且在于军队有纪律。朱毛赤军中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我已记不清),确使赤军兵士遵守。军中已服务多年,在乡僻之区行军或驻军之时,均未见过。”〔22〕1936年3月,《见闻录》这本约3万字的著作开始在巴黎《全民月刊》上连载,先后发行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迄今为止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文献资料。它比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耀中国》)的英文版首次出版时间(1937年9月)还早一年多。

此外,1935年10月陈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作的《报告》讲述了中共中央怎样率领长征队伍在重重危机中取得胜利。并把红军长征分为从江西到贵州、进入贵州到占领遵义、攻下遵义到渡过金沙江和过江之后四个阶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较系统地向世界阐述长征过程的报告。

四、结语

综之上述,陈云于1935年亲赴莫斯科圆满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他的特殊使命,并且争取到了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理解和支持,这是陈云对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贡献。陈云在莫斯科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参加会议、学校学习和课程教授、撰写文章等内容。对于陈云自身而言,虽然此次莫斯科之行的学习生活不长,但是极大地促进了其政治和经济思想的发展,为他日后能够成功地领导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陈云的莫斯科之行也有效地沟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袖团体同共产国际的联系,巩固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陈云虽然没有走完长征,但是在莫斯科期间通过客观、详细的报告和撰写文章为宣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也做了大量工作,是最客观地向世界宣传长征的第一人。

注释:

〔1〕相关著作有:朱佳木:《陈云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相关材料有:向青:《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文献--介绍陈云同志的〈英勇的西征〉》,《党史资料研究》,1982年第11期;陈群:《关于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第16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第11页。

〔3〕傅高义:《一个外国人心目中的陈云》,《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年3月第2期。

〔4〕〔5〕〔15〕金冲及、陈群:《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179页、205页。

〔6〕黄启钧:《关于一九三五年陈云、潘汉年前往共产国际的经过情况》,《党的文献》,1990年第2期。

〔7〕对于陈云到达莫斯科的具体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9 月下旬。朱佳木编:《陈云年谱》(上卷),第 190 页。一说:九月上旬。《陈云传》(上),第 184 页。一说:8 月 20 日。余玮:《魅力陈云》,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年,第 51 页。

〔8〕黄启钧:《关于一九三五年陈云、潘汉年前往共产国际的经过情况》,《党的文献》,1990年第2期。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1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10〕列宁学校干部处:《突击手、获奖突击手分部名册》,1936 年 5 月 8 日。金冲及,陈群编:《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第 195 页。

〔11〕〔14〕〔16〕〔17〕朱佳木:《陈云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第199页、第191页、第 530 页。

〔12〕《党史博览》,2012年第8期。

〔13〕〔19〕韩光:《朴素唯实,一代风范》,《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18〕《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五日)》,《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20〕余子道、黄美真:《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48页。

〔2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98页。

〔22〕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本文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陈云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