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被毛泽东称为“邵大哥”的邵式平

王 淼

2014年01月20日08: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赣东北根据地的“邵阎王”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邵式平与方志敏、黄道等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右派“礼送”出境,纷纷离开省城,潜回农村坚持斗争。

1927年秋夏之交,邵式平辗转回到弋阳,并与从吉安回到家乡的方志敏取得联系。同学兼战友在厄难中相逢,心潮难平,彻夜长谈。

“重起炉灶再干!”方志敏的一句话,说得邵式平怦然心动。他俩相约,方志敏在九区漆工一带,邵式平回到自己家乡七区一带联络斗争骨干,秘密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酝酿新的斗争。

不久,方志敏从鄱阳得知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便很快与邵式平及家住邻近横峰县的黄道等同志联系,在弋阳九区窖头村召开了弋阳、横峰等周围5县党的负责同志的联席会议。方志敏在会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赣东北的形势,指出了当前赣东北党的任务是深入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暴动,夺取地方政权。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制定了宣传大纲,决定在农历年关之际发动数县联合暴动,并建立了暴动领导机构。方志敏担任5县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暴动总指挥,邵式平被选为“五县工委”委员,参与暴动指挥。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以弋(阳)、横(峰)为中心的赣东北各处年关暴动,终于达到高潮。至1928年初,弋横交界处方圆百余里,数百个大小村坊都亮出了原先秘密组织的农民革命团的红旗,宣告“革命”了!

各村农民革命团勒令地主老财交出田地契约,借条字据当众烧毁,浮财分给贫苦农民。对反抗者,革命团便将其捆绑游行示众。赣东北一下子红了半边天。往日财大气粗、作威作福的财东绅士,一夜之间变得凄凄惶惶、战战兢兢,四乡八镇的农友乡亲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1928年2月,邵式平受方志敏委托,赴上海向党中央递交了书面汇报材料,即《SP同志关于赣东暴动工作报告》(SP为邵式平的英文代号)。在上海,邵式平还见到了周恩来(化名伍豪)同志,激动地向他口头汇报了暴动的盛况。

1928年4月,当邵式平从上海回到赣东北时,赣东北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江西省省长朱培德拨了一个团的兵力,进驻暴动区域附近的河口镇,并发动周围的地方反动势力,成立“广信七县联合剿匪委员会”,向暴动区域疯狂反扑。既无枪支弹药,又无战斗经验的农民武装,一下子损失很大,根据地日渐缩小。至6月中旬,领导暴动的干部及数千群众,被围困在以磨盘山为中心的一小块山区之中,革命形势十分危急,有少数人对革命能否坚持下去也产生了动摇。

为了统一思想,明确斗争方向,6月25日,方志敏在弋阳、横峰两县交界处方胜峰的一个破庙里,主持召开了弋、横两县党员干部会议,讨论赣东北的革命出路问题。

有个上级派来的特派员,面对危急的局势吓破了胆,主张暴动农军赶快把仅有的四五十条枪一起埋起来,党员干部和暴动领头同志远离山乡,到大城市里去化名藏身,农民群众则解散回家。另有少数人则主张死打硬拼。邵式平与方志敏、黄道等同志,共同严厉批评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同时也否定死打硬拼的意见,认真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形势,制定了坚持在暴动区域与敌周旋、打游击的方针。

方胜峰会后的第二天,邵式平即率领号称一个连,实际只有一个排的兵力投入战斗。

这天上午,敌正规军一个连和地方靖卫团一个连,另外还裹挟着近万名“反水”农民,从弋阳的过港埠向金鸡山方向杀来。邵式平分析了敌情后,认为这股敌人实质上是乌合之众,不难对付,于是选择地形,将刚组建起来的工农革命军带到金鸡山的一个小竹林子里去。他一面派出两三个同志到附近的山头观察敌情;一面向战士们传达方胜峰会议精神,讲解战斗要领,激励战士克敌制胜的信心。

当邵式平了解到被敌驱赶的农民走在前,而荷枪实弹的正规军和靖卫团却在后面时,他立即决定将自己的兵力分成两路,一路让别人带领,仍埋伏在山头,自己带着另一路绕到敌人后面,出其不意地在敌人屁股后面进攻了。靖卫团惊慌应战,招架不住,被农军一举击溃。

被逼而来的农民原本三心二意,谁也不愿白白送死。当他们突然发觉遭到前后夹击时乱成一团,漫山遍野乱窜。

“农军不杀农民!农军要消灭反动军队!”

“缴枪不杀!丢枪不追!”

农军按邵式平的战前布置喊起了口号。这一着可真灵,满山乱跑的“反水”农民见农民军并不伤害他们,一下子纷纷倒戈,为农军呐喊助威。一瞬间,杀声震天,连敌人的正规军都摸不清头脑,接火几分钟,便也择路逃跑。农军战士群情激昂,乘兴追击四五十里,捣毁了这支反动武装的巢穴过港埠。

当晚得知消息,从横峰青板桥出动的一股敌人,第二天要从金鸡山附近经过。农军战士喜获初胜,士气正旺。邵式平因势利导,主动出击,敌人毫无准备,一触即溃。

由邵式平指挥的两仗皆胜,一下子惊动了弋阳县城敌人。他们以为根据地的农军马上要攻城,连忙收缩战线,调回人马,加强城防。邵式平又及时掌握了敌军回城的路线,率领农军从金鸡山出发,绕山急行军80里,在弋阳樟树墩山区设下埋伏。急于赶路的敌军晕头昏脑地进入了埋伏圈,农军居高临下,像扎口袋似地拦截敌人,直打得这支敌兵叫苦连天,伤亡过半。

邵式平直接指挥农军三战三捷,狠狠地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向赣东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从此,邵式平的威名大振,“邵阎王”的绰号在赣东北不胫而走,传为佳话。

就在金鸡山大捷的那天,一名弃枪逃跑的敌兵迷了路,被两名农军战士抓获。一个战士怀疑他是敌探,毫不客气地说:“我们送他到邵阎王那里去!”这俘虏一听要他去见“阎王”,吓得连忙下跪喊饶命,声称自己没做坏事。后来,这个俘虏还是被送到邵“阎王”面前,他连正眼看一看的胆量都没有。邵式平训了一顿话后,说明红军优待俘虏,便让战士把他放了。

随着“邵阎王”的威名传开,赣东北地区的敌人一听说邵式平所率的红军来了,无不胆战心惊,犹如真要见“阎王”一般。

自赣东北根据地开辟以来,邵式平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军事建设。1929年信江特区成立时,邵式平被选为执委,并任信江军委会主席。1930年7月由他亲自从暴动农民中挑选40名战士建立的工农革命军,扩展成为拥有兵员1700名的赣东北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邵式平担任政委。他和方志敏及红十军军长周建屏等,一道率领这支劲旅驰骋于闽浙皖赣数省,真像“阎王”一般,威慑顽敌,建立了赫赫战功,为创建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所赞扬的“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做出了杰出贡献。

“上有朱毛,下有方邵。”“非方则邵”(指领导和指挥重大的军事行动)。这些当年流传于赣东北根据地的民谚,生动地概括了邵式平作为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创始人之一的历史功绩。

中央苏区的“邵大哥”

1933年初,中央电令赣东北的红十军到中央根据地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时任红十军政委的邵式平和军长周建屏及方志纯等同志,奉命率军南渡信江。1月下旬,红十军与接应的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在贵溪上清宫会师。

两军相会,邵式平等十分兴奋地与率队前来的朱德、彭德怀、王稼祥一一握手。接着,赣东北红十军列队,接受朱、彭、王等首长的检阅。此后,赣东北的这支部队改为中央红十一军。

随着第四次反“围剿”的不断胜利,邵式平等率领红十一军先后占领了资溪、金溪、邵武、光泽及贵溪信江南部地区,以黎川为中心建立了信(江)抚(河)苏区,将闽浙赣苏区与中央苏区联成一片。

不久,邵式平和方志纯受赣东北党组织和方志敏的委托,带着汇报材料和中共赣东北省委会的报告,赴瑞金向中央汇报赣东北苏区的工作。当他们兴冲冲地赶到瑞金,向党中央主持工作的博古同志递交了一叠文字汇报材料之后,博古皱着眉头,漫不经心地翻了几页,说:“你们这个材料什么都有,可又什么都没有啊!”

方志纯当即反驳道:“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们赣东北有党,有群众,有军队,这次就带了一个军到中央……”

邵式平见方志纯感情冲动,担心他会与眼前的领导顶撞起来,就以调解的口气对博古说:“请首长再看一下材料,我们改日再来汇报。”

“好吧!”博古仍冷冷地回答。

邵、方二人离开博古后,商议了一阵。决定还是去找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谈谈。

经人指点,邵、方二人来到沙洲坝毛主席的住处。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毛泽东,身材高大,前额宽阔,蓄一头乌黑的长发,脸庞消瘦,可那一双睿智深沉的目光,却炯炯有神,令人难忘。

“欢迎,欢迎!”毛主席听了邵式平自报家门式的介绍,情绪兴奋,连忙与邵式平和方志纯紧紧握手。

邵、方二人刚刚坐定,毛主席便“主动出击”,问这问那。他首先关切地询问了方志敏的近况,并不时插话。他说,“志敏同志与我见面好像有两三次了。一次在广州农民讲习所,一次在武汉,给我印象很深刻。他的革命热情高,考虑问题也很实际,他和你们在赣东北创建根据地的方式是很正确的!”

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毛主席又十分关切地询问赣东北地区各方面的情况。有时候,他还要邵式平、方志纯在地上画个方位草图,以助说明情况。

毛主席说:“你们那里很好嘛!以武夷山为中心进行发展,大有文章可做!”

三人谈得十分投机,不觉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邵式平见时间不早,主动起身告辞。毛主席竟忘情地问:“怎么,不谈了?”

邵式平笑着说:“你看,天都快黑了。耽误您休息了!”

“哦,我们谈得连时间都忘记了。”毛主席这才笑着说,“真想和各地苏区来的同志多谈谈。你们这些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了解的情况最具体也最生动啊!”

毛主席在与邵、方二人握手告别时,意犹未尽地相约:“明天下午请你们再来谈谈,好吗?”

邵式平和方志纯欣然应允。

第二天下午,毛主席和邵式平、方志纯见面后,开始便问:“你们那里不是很好吗,有很多事情要做,为什么要到中央苏区来?”

邵式平答道:“是中央要调的。今年年初,我们带领赣东北的红十军由贵溪上清富南渡信江,说是为了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您不知道吗?”

“哦,红十军不该调中央苏区的哟,你们那里要加强才好嘛……”毛主席声音很低沉,仿佛又陷入深思。

邵、方二人当时以为毛主席知道一些有关红十军调归中央这一情况的背景,岂料他对这一军事大动作感到惊讶。后来,他们渐渐才明白:1932年下半年,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苏区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在反“围剿”的军事方针问题上,前线负责指挥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与临时中央、苏区中央其他成员发生了原则分歧。在1932年10月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上,“左”倾思想占了上风,“左”倾军事领导人竟把毛泽东同志排除出红军领导岗位。

尽管当时毛泽东同志身处逆境,他仍对全国各地革命武装割据斗争形势十分关注。深思片刻后,他又问邵式平:“主力调出来,家里还有什么部队吗?”

毛泽东把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比喻为方志敏、邵式平等同志的“家”业,这在邵式平、方志纯听来感到分外亲切。于是,邵式平连连回答:“有,有。”他告诉毛主席,方志敏和赣东北的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充红军,以各县地方群众武装赤色警卫师为基础,又组建了一个军,赣东北的群众称作“新十军”。毛主席听了顿感宽慰,连连点头称好。

接着,邵式平、方志纯向毛主席详谈了有关赣东北地区组织群众暴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当邵、方二人谈到赣东北苏区反“围剿”时,毛主席兴致更浓,他忍不住站起身来比划,阐述自己对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理解。这时,邵式平兴奋地告诉毛主席:“我们赣东北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常常采取‘扎口子’、‘切尾巴’、‘吃补药’的办法……”

“慢点,慢点,你们这‘吃补药’的一套办法是什么意思?”毛主席兴趣盎然地问。

邵式平解释说:“扎口子,就是在山区与敌周旋,诱敌深入,然后像扎口袋似地堵截围歼;切尾巴,是偷袭敌人的后卫和消灭零星的散兵;吃补药是力争打能够从敌人手中夺得武器弹药的战斗,用以武装自己。”

“好,好得很,生动活泼!”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接着说:“我们这里也总结了16个字,叫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意思都差不多……”毛主席突然话锋一转,笑着问邵式平:“听说你在赣东北有‘邵阎王’之美称,好厉害呀。你学过军事没有?”

“没有,我在大学是学地质的。”邵式平答道。

“好啊!投笔从戎,现在学会拿枪杆子了。地质学家变成了军事家!”毛主席高兴地赞许。

邵式平、方志纯又向毛主席讲述了赣东北军队与地方群众的关系。老百姓的房子被反动派烧毁了,常常是红军帮着重新盖。毛主席听了连声叫好,并叮嘱说:“要时刻不忘为群众做事。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成为无敌之师啊!”

这天下午,邵式平和方志纯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从弋、横暴动开始,至苏区党政军等各项建设一一作了全面汇报。毛泽东一直饶有兴味地边听边议边记,这为他探索和总结中国革命又增添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在此之后,1934年,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他的报告中热情赞扬道:“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像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

“打完仗后,还是回去。巩固赣东北。以武夷山为中心发展……”这是毛主席对邵式平讲的。可是,第四次反“围剿”后,中央就不让邵式平、方志纯等连同所率领的红十军回赣东北了。不久,邵式平就在中央与赣东北两块苏区之间新开辟的信(江)抚(河)地区,担任了闽赣省苏维埃主席。由于邵式平身材高大魁伟,性格既随和朴实又豪爽大方,大家都爱喊他“邵大个”或“邵大哥”。不久,连毛泽东同志见了他的面都唤他为“邵大哥”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