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战斗一边宣传
战斗在东北解放区的五个鲁艺文(音)工团,坚持为广大工农兵服务,为解放战争服务的宗旨,跟随部队辗转于东北各地并深入到敌区,一边参加剿匪和土地改革,一边进行创作和慰问演出。东北鲁艺文工团在文艺创作和演出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队伍,增长了才干,活动范围遍及北满、南满、东满67个市县(镇)。当时东北鲁艺各文工团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及时根据战争形势和土改运动的需要,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和剧目。其中包括歌剧:《火》、《永安屯翻身》;秧歌剧:《李二小参军》、《归队》、《干活好》、《两个胡子》、《收割》,话剧《牢笼计》等和音乐作品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和 《工人大合唱》等等。这些作品反映出中国人民寻求独立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鲁艺各文工团随部队来到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边战斗边宣传,边创作边演出。走在战争最前线的东北鲁艺文工团经常利用嗓音洪亮的优势,承担向敌人喊话,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在精神上瓦解敌人。在决战东北的战场上,东北鲁艺团员在前沿阵地轮番喊话和做动员思想工作,这样的攻心战激起了国民党士兵的思乡之情,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加快了辽沈战役胜利和解放东北的步伐。
1948年在沈阳恢复办学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东北鲁艺文工团随部队进入沈阳,并投入到庆祝沈阳暨东北全境解放的演出宣传活动之中,同时也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做着紧张而忙碌的准备工作。同年底,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在东北鲁艺文工团的基础上,成立鲁艺文艺学院。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举行了庄严的开国大典,在随后的第二天,沈阳的庆祝活动便拉开了序幕。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鲁艺组织了游行队伍和文艺队伍参加庆典活动。
10月2日,50万沈阳市民在中山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庆典和欢庆游行。作为沈阳市庆祝游行队伍的先导,鲁艺的队伍非常壮观:几百名师生全体出动,身强力壮的同学抬着印有马 (克思)、恩(格斯)、列(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巨幅头像的宣传画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80多人的大乐队,后面还有腰鼓队、霸王鞭队、旱船队和秧歌队……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前行很快就达到了主会场——中山广场。此时的中山广场已是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广场中心搭起了有五六人高的圆形牌楼,牌楼顶层的圆形围柱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巨幅画像,四周插满了五星红旗。在牌楼下,由鲁艺和沈阳市政府乐队组成的大型军乐合唱团演奏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让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在沈阳上空。
庆祝仪式结束后,鲁艺队伍从中山广场出发向南,边行进边表演,让刚刚解放不久的沈阳市民大开了眼界。市民们跟着这支队伍一路前行,穿过中街,经由沈阳市政府到达沈阳南站。此时的沈阳站已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群众,等待观看鲁艺的开国庆典文艺演出。于是,鲁艺的队伍就在这里停了下来开始表演,直到天黑。鲁迅文艺学院师生在开国庆典上的文艺演出,受到了沈阳市民的热烈欢迎。接着,在沈阳人民体育场,鲁艺师生又连续演出了4天,共9场,观众达5.4万人。
鲁艺作为我党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遵照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火热的斗争中,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战争的形势,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和剧目,培养和锻造了一大批活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文艺骨干,为东北的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东北的文化艺术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李 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