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生
“四川榨菜到朝鲜,黄河鲤鱼上了山,生活不断有改善,后勤真是不简单”
借粮、种菜、采野菜等措施,虽然能够满足部队应急需要,缓解前方部队给养物资紧缺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队的生活,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是有条件的,也只能是暂时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给养补给体制。
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确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简称志后),任命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司令员,周纯全为政治委员。志愿军后勤保障从此有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8月16日至24日,志后召开了第二届后勤会议,会议以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在总结运动战时期后勤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后勤建设的措施,对建设兵站运输线、开展后方对敌斗争、建立防空哨、实行分段包运制、储备物资作了详细的部署。
自此,志愿军给养物资供应体制和供应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将过去的跟进式保障方式和开设供应站的供应方法,转变为实行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另一方面,将建设前后相通的兵站运输线,转变为建设既前后相通又左右衔接的兵站运输网,使各种分散的保障力量凝聚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的保障整体。具体说就是:国内将给养物资分别运达分部,由分部对军(独立师) 实施分区补给;军以下按建制逐级实施补给。
分部对军补给时,按志后规定的供应任务,根据部队实力、标准、作战要求、地理气候条件、部队任务及现有库存,结合运力情况,编制月计划或临时性补给计划。补给计划确定后,由分部与军(独立师)根据双方运力和任务情况,划分自运或下送范围,同时下达供应与运输计划,按分工完成各自的补给任务。在实施供应计划时,各级掌握一定的机动运力和物资,以弥补计划不周和应付意外情况。
军以下各级组织补给时,根据作战样式确定补给方法。在防御作战情况下,军对师以下部队的供应,一般实行逐级下送,分段包运,军保证师,师保证团,团保证营、连。军全部以汽车运到师,必要时直送到团。师至团,先期以畜力运输为主,后期因公路不断加修,改为以汽车为主,马车为辅。团至营、连,接近火线,受道路地形限制,视情况以畜力或人力运输。一般情况下,军对师、师对团每10日补给一次,团对连每5日补给一次。
在运动作战时,部队行动迅速,则由兵站组织轻便机动小组载运给养物资,沿部队运动方向拦路发放。在部队阵地稳定的情况下,则实行分段运输,逐级下送。在部队紧急需要而道路良好的情况下,实行越级下送,以节省中途倒运时间,及时保证供应。
山地作战,道路崎岖,车辆无法通行,或坚守阵地道路受阻时,师以下各级后勤则准备一定的人力运输补给。
追击、穿插作战,一般多采用尾随部队跟进补给的方法,组织一定数量的车辆或人力,携带相应的给养物资,尾随部队,随耗随补,或组织梯队式的供应小组,于进军线上循环补给。对过往部队,采取按部队行动路线和宿营地址,沿途设立补给站予以补给。设站距离依部队行军速度和携行量而定,一般部队携带2日口粮,故每隔30公里左右设1个补给站。
对小部队和零星人员,由志后统一印发餐票和主副食票。餐票分一餐、一天、三天三种,供零星外出人员就餐使用;主副食票按面值分一斤、五斤、十斤等,供小部队向兵站领取实物。
随着补给体制的不断完善,作战部队给养供应逐渐好转。到1952年,给养物资供应全面好转,不仅粮食、副食能按标准供应,而且还有一定节余建立储备。到1953年,给养供应更为好转。1953年2月,全军粮食储备量达8个月以上,副食蔬菜类可供全军食用167天。部队生活进一步改善,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战士们高兴地说:“四川榨菜到朝鲜,黄河鲤鱼上了山,生活不断有改善,后勤真是不简单!”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