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郑泽堰传奇

王晶晶

2014年03月26日13: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郑泽堰传奇

你给我们家老汉平反了,我们这一家人背黑锅背了好多代哦

历时14个月,堰渠终于完工,向上连通“金镯堰”,向下让清朝末年没有完成的工程得以延续。灌溉区的旱地改成了水田,粮食逐渐增产。由此,三台有了更多粮食和人力支援前线。这里后来还成为“学生志愿远征军”的发祥地。

这项工程共耗银50.6万元,其中贷款资金47万,剩下的部分,是郑献徵变卖老家房产凑齐的4万银元。郑献徵从没跟子女讲过这件事,他的日记里也没有任何记录,郑碧贤还是从三台乡亲那里才知晓。

为感念郑县长,堰渠竣工时,当地村民代表给它取名“郑泽堰”。

郑泽堰在设计之初,进水口就有两道鱼嘴,可以把涪江的水分流,既起到灌溉的作用,同时也能防洪。但由于资金问题,当时只在进水口修了一个简单的防洪闸。1940年5月,郑献徵突然接到调令,要立即到成都报到。临行前,他对霍新吾等人说,堰虽然修完了,但进水口没有第一道防洪闸,涪江洪水暴发,两岸的冲刷和渠道的淤积一定很严重,请向下一届政府提出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资金,建成第一道防洪闸。

可70年后,这道防洪闸还是没有建成。

1951年,金镯堰与郑泽堰两堰合并,更名永和堰。次年春天,因为家中田地房舍多,霍新吾成为“三反五反”对象,被关进一座藏经楼楼梯后昏暗的隔间里,最后自杀。他结束生命的地方,就是当年为修堰,郑献徵和各乡代表歃血盟誓的金存寺。

2008年,郑碧贤在三台的乡下找到了霍新吾的儿子霍连科。老人已经年过九旬,牙都掉光了。见面那天,他穿了身黑色西装,打了条深蓝色花纹的领带。郑碧贤带着自己编写的介绍郑泽堰历史的小册子送给霍连科,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讲他的父亲为了修建郑泽堰,如何跳进高家桥的泥潭里。

霍连科扔掉拐杖,走上前抱住她,“碧贤啊,你给我们家老汉平反了,我们这一家人背黑锅背了好多代哦!”说完便大哭起来。

霍连科说,他有一次在成都的街头遇到刑满释放的郑县长,但是因为害怕,不敢上前相认。至今在茶馆里聊天提起往事,霍连科还会紧张地四处张望一下,然后压低声音。

郑碧贤向他打听高家桥的设计者。“黄万里嘛!”霍连科说。此时,黄万里也已经去世7年了。

黄万里的儿子曾到三台看望霍连科,两家人一起照了相。霍连科拿到照片后摇着头说:“没有碧贤不行。”他翻出第一次和郑碧贤见面时的合影,找人把郑碧贤抠下来,PS到照片上。这张照片他一直挂在床头,直至去世。

“还挺像。”郑碧贤在书柜里找出这张照片,盯着看了一会儿,笑了。三个曾因郑泽堰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现在只能以这种方式相聚。

我老爹不是在日记里讲了吗,立志必为之事就一定要去做

郑献徵的预言在70年后一一应验了。

2006年郑碧贤走访三台时,水管所老所长李永双指着进水口告诉她,这些年,只要涪江一涨水,农民就遭灾,尤其是1998年那场大洪水,十几万亩的土地几乎全淹了。

“当时我们向银行贷款,向职工借钱来维修,退休金只能发一半,一到过年,我们就四处躲债,一下雨,全所员工全部出动扛着铁锹去修修补补,雨水一大又把它冲垮,难为我们这些水利人呀。”李永双带着浓重的三台口音说,他的眼睛有点湿。现场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陪同郑碧贤前来的领导背着手,站得远远的。

趁着人少,李永双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封信,“我们有些事情向你反映”,他紧握住郑碧贤的手。回到宾馆,郑碧贤发现信封里有3页老式红条纹的信纸,字很工整,写的全是洪水带来的灾难。

两天前,李永双听说郑县长的女儿从法国回来了,要参观郑泽堰,他和几位老农商量,要把“状纸”递上去。这让郑碧贤觉得有点沉重,她找到了日记中失落的部分,但又看到了郑泽堰几十年后遇到的新问题。

第二次回四川,郑碧贤直接去成都找四川省水利厅反映情况。领导姗姗来迟,喝了口茶,慢悠悠地对她说:“我们四川这样的小河沟多啦,我们管得过来吗?我们管大不管小,如果它是都江堰,要多少钱都行。”

“它不是小河沟!它养育了20万人,十几万亩土地,它有250年的历史!进水口急需防洪闸!”郑碧贤急了,拍着桌子大声说。

她决定自己想办法修防洪闸。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反对,“这是政府的事,你管它干什么,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父亲是个国民党,不找你麻烦就不错,还搞什么女承父业?”“你在国外待的时间太长,对国内情况根本不了解。”

“我也反问自己,这个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做,应不应该做,要不要去努力?”郑碧贤说,“但我老爹不是在日记里讲了吗,立志必为之事就一定要去做。”

2007年,郑碧贤邀请朋友舒乙到三台县实地勘查。之后,舒乙写了份全国政协提案,呼吁保护郑泽堰。可提案到达省里4个月也没动静,负责的领导告诉郑碧贤,我们很重视,但是没有钱。

郑碧贤又去找香港的张学良基金会。东北大学在三台办学8年,在经济条件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决定接收东北大学的,正是时任县长郑献徵。

听完郑碧贤的故事,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感动。晚上,他请郑碧贤吃了顿大餐,然后没下文了。

郑碧贤又去沈阳,找东北大学支援。接待她的人说,自己不太了解那段历史。

两年间,郑碧贤找了“所有可以找的人”。后来,别人再冲她伸大拇指,说“你太棒了”这种客套话时,她直起鸡皮疙瘩,“不要再说这种话了,这种话让我伤心”。

住在养老院里的霍连科得知了她的难处。“碧贤,我倒是想帮助你,可我没得钱拿出来。他们,怎么敢这样对你哦?”他气愤地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碧贤得知,水利部部长陈雷也是东北大学的校友。她托人发了条短信,没敢直接提资金的事,只是说要反映一些情况。2009年2月的一天晚上,正在北京的她接到通知,明天早上可以见部长,有20分钟时间。

第二天,在办公室里听完郑碧贤的介绍,陈雷让秘书把计财司和农田水利司的司长请来,一起听听,商量“钱从哪来”。郑碧贤当时并没抱太大期望,两年多来,类似的场面她已经见过太多次。

可她没想到,从水利部回到住处,还没来得及坐下,秘书的电话就打过来了:“部长批示下来了。”

一个月后,四川省派了水利专家赴三台实地查看郑泽堰的情况。其中一位专家有些吃惊地说:“这么大呀,我原来以为是条小河沟呢。”

他坐下,说了句“这是我爸爸盼了几十年的啊”,眼泪就流了出来

资金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当地领导对郑碧贤表示感谢,“感觉这个事就可以画句号了”。可古稀之年的她厚着脸皮“赖”在工地上3个月,穿着运动鞋天天踩鹅卵石走来走去。她担心争取来的资金用不到地方,工程质量会出现问题。

“我其实什么都不懂,但他们以为我父亲是搞水利的,这个可能会继承,所以我也懂。”郑碧贤大笑起来,“其实我只是问问这个水泥什么号,解决一下工程队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这个没名分的“监工”,要处理的问题其实不少。农民围了施工队的吊车,她要管;有人想拿回扣,她要管;包工头不专心施工,她也要管。

好几次,郑碧贤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她只能不断在脑子里想象父亲修堰时的画面。

2010年3月26日,防洪闸一期工程完工。那天,霍连科也来了。他又穿上那件黑色西服,打着蓝色领带,拄着拐杖的手一直在抖。附近的村民搬来一把椅子,他坐下,说了句“这是我爸爸盼了几十年的啊”,眼泪就流了出来。霍连科的儿子站在他身后,轻轻拍着父亲的肩膀。

重修郑泽堰的工程竣工后,进水口拥有了前后3道防洪闸。当年夏天,洪水来了。住在河堤边的农民后来告诉郑碧贤,突然就看见涪江上掀起几丈高的黄浪,“好吓人哦!跑都来不及,我们一大家子人,有牲口有地,咋个跑?幸好新修的闸门管了用,就差50公分洪水就漫过堤坝了。”

2013年夏天,又一场洪水过后,郑碧贤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水都漫到家门口了,感谢你啊郑大姐,不然我们哭都没地方哭去!”

他尽到一个县长、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样一个人应该让大家知道

2012年,郑碧贤根据父亲的日记,父亲工作单位的档案资料,以及一百多位老人的访谈记录,撰写了《郑泽堰——民国县长郑献徵传奇》的书稿。“尘封在他日记里的,是一个迥然不同的时代,一个可以追求理想、遵循道德的时代。”郑碧贤说。她打捞出来的,不仅仅是父亲的故事,还有霍新吾、黄万里等一代人遥远的背影。

三联书店的编辑罗少强收到稿件后,当天下午就在电子邮件里给领导回了4个字:“赔钱也出。”

“现在有些官员,别说掏钱给大家做事,不把大家的东西化公为私就算好的了,工程质量问题也很普遍。但当时那些人,恨不得修个永远造福人类的工程。在重要的历史关头,艰难的抗战时期,他尽到一个县长、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样一个人应该让大家知道。”罗少强说。

填写选题申报表时,罗少强注意到,国家刚刚拨了一大笔钱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我希望这本书能让一些人得到启发,受到良心触动,把这些工程修得好一点。”

郑泽堰旁边的崖壁上,曾刻有称颂郑献徵的碑文,但“文革”时期,被红卫兵铲平了。如今,郑碧贤在高家桥对面,建造了十米高的郑泽堰纪念碑,上面的碑文由媒体人卢跃刚撰写。

“我去三台一看,完全被吓住了。”卢跃刚说,“郑泽堰完全继承了两千多年前都江堰的治水思想和哲学。”他在碑文中这样写道:“李氏父子,陈氏父子,郑氏父女,古今蜀中治水,血脉相承……治水者治国,修堰者修德。”

郑碧贤还打算为黄万里、霍新吾以及当年修建郑泽堰的民工塑像、立碑。但是,霍新吾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留在村民记忆中的他,只有“鼻子很大,人胖胖的”这么一点痕迹。

如今,外乡来三台打工的老唐,也知道了郑泽堰的故事。在高家桥旁边的工地上,听说记者想找当地的老人聊聊郑泽堰,他小声嘟囔了一句:“我也能讲。”

“这个桥叫高家桥,有70多年历史了,下面灌溉好几个乡镇呢。”他指着不远处整修过的高家桥说,“这就是郑县长,郑大姐的父亲修的嘛……叫郑、郑啥子来着?”

他突然卡壳了,求助似地扭头望向身边的当地村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