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王锡堂
指挥昌都战役签订十七条协议
8 月22 日,英国特务和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在昌都毒死格达活佛,妄图彻底关闭和谈的大门。25 日,中央军委批准昌都战役。28 日,谭冠三率十八军全体将士离开四川,浩浩荡荡开赴前线,9 月13 日到达甘孜,与先遣部队会师,并为格达活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9 月15 日,张国华、谭冠三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张国华作了简短动员:“这次战役一定要根据毛主席‘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的指导原则,彻底肃清西藏分裂分子的反动气焰,为进军西藏扫清障碍。”“由于西藏高原上气候、环境、地形等种种特殊情况,敌人的布防在金沙江正面拉了一千多里,江边到昌都纵深又是700 余里,地区如此辽阔,藏军又熟悉地形,善于驰聘,这就使我军会像老虎捕苍蝇一样,难以捕捉。因此二野首长指示我们,要从外翼作深远的战役迂回,抓住敌人就有办法,包围了就是胜利,大家走得快,就能抓得住敌人。”9 月21 日清晨,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划破长空,充满信心的十八军壮士,在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欢送下,像离弦之箭,分南北两路向昌都挺进。紧跟在部队后面的是藏族人民组织起来的支前大队,他们赶着上万头耗牛,为部队运送粮食和各种物资。
张国华随主力五十二师指挥战斗。在张国华、吴忠的率领下,北线部队以日行120 里至150 里的强行军速度日夜兼程疾进。10 月5 日抵达邓柯县,然后兵分左、中、右三路,向昌都逼进。右路一五四团连夜渡过金沙江,消灭了渡口守敌,包围了青科寺,随后经玉树西南与西北军区骑兵支队会合,并出敌不意迅速秘密南下,长驱1000余华里,越过草原,跨过雪山、冰川,向恩达挺进。并于10 月18日先敌4小时抢占恩达,截断了昌都藏军的西退之路。左路一五六团、军炮兵营渡江后,迅速到达生达,守敌吓得闻风而逃,我军乘胜追击,在小乌拉山全歼敌人。中路一五五团攻占洞洞竹卡,也歼灭部分守敌。与此同时,南线一五七团也胜利渡江,从两翼迂回,钳击宁静之敌。迫使第九代本格桑旺堆率兵400余人起义。接着向帮达、八宿方向疾进,堵截昌都之敌南逃。云南部队也胜利占领上门、盐井,劝降民团500余名。新疆部队翻过昆仑山后,正向改则地区推进。各路大军像一把把钢刀直插敌军心脏昌都。昌都守敌本以为“雪山恶水胜过十万大军”,可他们正在酣睡之时,我军“飞”到了昌都。藏军总司令拉鲁就像惊弓之鸟,连夜逃往拉萨。残军2700 余人也落荒而逃。张国华率部乘胜追击。在我军强大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之下,2700 余名官兵放下武器,向十八军投诚,杀害格达活佛的英国特务福特也束手就擒。10 月24 日,昌都战役结束,整个战役历时18 天,经过大小战斗20 余次,共计歼敌5700 余人,占当时藏军总数的三分之一。昌都战役的胜利,促使西藏上层集团迅速分化瓦解,西藏地方政府终于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建议,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和谈代表团赴京谈判,商讨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正如刘少奇所说,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
1951 年5 月15 日,张国华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赴京参加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和平谈判,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于7月回到昌都。8 月28 日,张国华、谭冠三率部离开昌都,向拉萨挺进。经过56 天的艰难跋涉,部队翻越19 座终年积雪的大雪山,涉过数千条冰川急流和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全程114 公里,于10 月26日到达拉萨,把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1952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治委员。
战胜缺粮困难立稳脚跟
数以万计的部队进入西藏之后,各种困难接踵而来,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供给。当时一人进藏,需要八人搞运输。从西南雅安雇牦牛、从西北用骆驼运粮到拉萨,一年只能往返一次,其运费加消耗,一斤粮食比一斤银子还贵。这给西藏上层少数反动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四处捣乱,妄图把解放军困死。在西藏军区同西藏地方政府的一次联席会上,张国华根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内容,提出西藏地方政府应主动帮助解放军进入西藏,向解放军出售粮食。西藏地方政府的司曹鲁康娃竟幸灾乐祸地说:“西藏是个穷地方,粮食很少,你们军队一来,老百姓反映粮价提高了,叫我们到哪里去搞粮食?”
张国华当场予以驳斥:“你们高价从老百姓手中收缴粮食,把成千上万斗粮食堆在仓库里发霉变烂,有良心的老百姓都很清楚,究竟是对谁不满意。”一番唇枪舌剑,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不得不口头上答应协助部队筹粮,但实际中根本没有去履行承诺。
针对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的粮食封锁,张国华遵照毛泽东“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和邓小平“补给重于战斗”的指示,组织部队开赴拉萨河畔,开荒生产,自力更生,办起了“八一农场”。从1951 年底至1952 年春,部队开荒万余亩,全部种上粮食、蔬菜。他以身作则经常和战士一起参加开荒生产,并常常住在农场。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八一农场获得大丰收。面对金灿灿的粮食和绿盈盈的蔬菜,他高兴地对战士说:“咱们在世界屋脊、风雪高原开荒生产,撒下的不仅是粮食种子、萝卜、白菜种子,而且是希望的种子、团结的种子、胜利的种子。”1953 年秋收时节,张国华特意邀请了西藏的爱国人士和青年、妇女联谊会的男女老少到“八一农场”参观,其中有阿沛·阿旺晋美夫妇,还有达赖喇嘛的母亲等。这不仅大大鼓舞了藏族人民依靠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信心,而且让西藏人民群众真正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是来帮助西藏人民发展生产、建设祖国边疆的,大家都亲切称赞解放军是“西藏的红军”,是“菩萨兵”。他们还说道:“解放军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一定要帮助。”阿沛·阿旺晋美开仓取粮,送给解放军,并立即召开寺院负责人会议,出面担保,要各寺院为部队筹集粮食。
在组织部队开荒生产、争取爱国人士支持的同时,张国华还组织后方部队五十三师、五十四师及工兵、汽车部队开赴筑路工地,加快康藏公路的建设,加强粮食运输。还将部队分散到日喀则、江孜、则拉等地驻防,仅留3000人驻防拉萨,以减轻拉萨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由于张国华采取了这些积极而果断的措施,驻藏部队的粮食供给困难终以得到解决,在西藏立稳了脚跟。
中印边界大显神威
西藏上层的反动分子,眼看用封锁粮食的办法没有把解放军饿跑,便频频制造骚乱,武装包围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的住宅,袭击解放军驻地,破坏交通,抢劫解放军物资,建立叛乱武装,围攻我党政军机关,杀害爱国人士和人民群众,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不得安宁。西藏工委、西藏军区根据中央指示,对西藏反动分子的叛乱活动,一方面进行严厉的批评,一方面采取宽容的态度,宣布从1957 年起,六年内不进行民主改革,也不改编藏军,耐心等待其觉悟。但西藏反动上层却把中央人民政府的宽容和忍耐视为软弱可欺,加速其叛乱,终于于1959 年3 月发动全局叛乱,宣布西藏“独立”,中央人民政府代理驻藏代表、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奉命率部反击,平息拉萨叛乱,正在内地治病疗养的张国华接到中央电话,迅速赶回西藏,指挥部队开赴叛匪老巢山南地区,发期山南战役,以迂回包围的运动作战形式,对山南叛匪发起围攻,出师十日,奔袭千里,一举歼灭盘踞在这里的9000 叛军,荡平了叛匪老巢,取得了平叛的重大胜利。
趁西藏反动分子发动叛乱之机,印度政府也不断在中印边界增设据点,蚕食中国领土,挑起事端。从1952 年至1962 年,印军在中印边境中段侵占了近2000 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国政府一再克制忍让,向印度政府提出交涉,力争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国间“悬而未决”的事情。张国华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睦邻友好的方针,命令边境部队不开第一枪,力避发生武装冲突。
1962 年9 月20 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对中方哨所突然发动围攻,至10 月中旬,打死打伤我边防官兵47 人。党中央决定自卫反击,痛击侵略者。随即,中央军委召见了参加完中央七千人大会后留下来治病的张国华,并叫他参加了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央军委紧急会议。毛泽东说:“我们先礼后兵,礼,行不通,扫了它!”周恩来说:“这次斗争,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不打则已,一打就要胜利!”刘伯承元帅指出:“不能不打了!要以‘雄师缚鸡’之势来打好这一仗。”邓小平、贺龙、徐向前也先后发言。最后罗瑞卿总参谋长问张国华:“你有没有把握?”张国华坚定地回答:“有!”
10 月13 日,张国华抱病飞返西藏,当天就在拉萨召开了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紧急会议精神,对自卫反击战作出了果断部署。15 日,张国华来到前线指挥部,察看地形,指挥作战。
10 月20 日7 时,张国华正式下达命令,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开始。解放军各部队向东西长达21 公里战线的印军发起了总攻,分多路向纵深快速挺进。
在高原连日操劳奔波指挥的张国华发着高烧,头痛得要裂开似的,在战斗激烈进行、指挥部向前推进时,因山高路险,连骡马也不能逾越,警卫排战士要用担架将国华抬过冰峰山口,被张国华拒绝了。他说:“这是在打仗,让战士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警卫战士不得不搀扶着他边走边指挥,部队闻言,顷刻士气大振。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张国华连续指挥了多次战斗,歼敌3 个旅,生擒王牌旅准将旅长达尔维,击毙准将旅长辛格,毙俘敌军7000 余人。直至11 月21 日,我军打到国境线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重申: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并宣布从22 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线全线停火。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