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731部队的“特别移送”者

2014年04月29日15:54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731部队的“特别移送”者

唯一逃出魔爪的“幸运者”

与上述3人相比,“幸运者”姜荣泉,只是一名闯关东讨生活的普通山东汉子。

姜荣泉的家乡在山东省东平县,从小父母双亡,因为家里贫困从没上过学。13岁就开始当苦力,拉人力车为生。30岁那年“闯关东”,在黑河等地的日本企业先后做过放排、采碎石等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生命没有丝毫保障,所得也十分微薄。1941年8月,他一个人渡江进入了前苏联,立刻被逮捕。虽然没有自由行动的权利,但每餐都有面包、汤和肉,待遇比起为日本人做苦力已是好了许多。前苏联军官审问时表示,如果愿意为前苏联调查黑河附近飞机场和军警情况,不但未来生活有保障,还可以帮助成家。生活无着的姜荣泉当即答应了。

回到东北后,姜荣泉发现日军对“苏联间谍”的处罚相当残酷,恐惧心理让他渐渐打消了再次入苏的念头。可他还是被日本宪兵队盯上了。1943年12月29日,孙吴宪兵队黑河分队的佐佐木伍长,押送戴着手铐的姜荣泉坐上了前往哈尔滨的第302次列车。

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姜荣泉的脑中应该就在计划着怎么逃跑。他很清楚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途。

由于火车的卧铺已经满员,佐佐木与姜荣泉一起坐到了坐席。第二天凌晨4点,列车抵达绥化车站。也许是一夜未睡过于劳累,加上即将抵达哈尔滨,佐佐木放松了警惕,打起了瞌睡。

一个小时后,佐佐木被列车进入白奎堡车站的报站声惊醒。他惊讶地发现,身边的座位上空空如也。趁着他打盹的间隙,姜荣泉成功逃离了魔掌。

白奎堡是绥化往南的第四站,已经进入了哈尔滨的郊区。佐佐木马上联络乘警搜查车内,并联系了绥化宪兵分遣队帮忙搜查。拉网式搜索一直持续到31日清晨,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我们无从知道姜荣泉的日后命运又将如何。但可以确认的是,他是目前所有档案中,唯一一个逃出“特别移送”魔爪的幸运者。

幕后

“恒温环境,我却冷得浑身发抖”

自接收这批珍贵档案以来,吉林省档案馆立即着手进行修复、翻译和整理。除了语言障碍,翻译人员更多的是要克服心理障碍。

吉林省档案馆历史档案管理处处长赵玉洁,对第一次看到档案中杀人过程的描写记忆犹新:“我记得那天在库房里,恒温恒湿的环境,我穿着大褂,应该是很热的,我却冷得浑身发抖。”

由于每天面对这些充斥着暴行的档案,2名主攻731部队档案的翻译人员,很长时间都无法摆脱心理阴影,吃不下饭。还有3名参与整理的工作人员竟一度患上了抑郁症。“我已经工作20多年了,每天看到的档案都是这么血腥的场面,内心有很多的苦楚。”赵玉洁说,整理过程是对自己内心的折磨。

而那些至今仍然否认侵略历史的日本政客,面对如山铁证,不知作何感想?!

链接

从“特别移送”到“特种工人”

丁五才决定逃亡。

丁五才出生在山西朔县,一直在家乡务农。日军的魔爪伸向山西后,1939年,他被驻扎在山西省宁武县的山西骑兵第一大队征集入伍。

1941年2月20日,在山西中阳县的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日军俘虏,被作为“特种工人”送往乌奴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附近)地区,从事哈拉沟军用道路铺设的工作。

出于对苏战略进攻和防御的需要,日军决定在中苏边境大量修建军事工程。承担修建任务的,自然不会是日本“皇军”。当时,日军华北派遣军在战场上俘虏的中国士兵,被源源不断送往东北。他们中既有蒋介石的“国军”,也有八路军及其他武装。关东军司令部将他们称为“特种工人”,下令在严格监视警戒下让他们从事军事工程作业。那些身强力壮,或被认为暂时还有利用价值的中国战俘,即使暂时逃脱了“特别移送”,也会被作为“特种工人”,受到奴隶一般的残酷迫害。吉林省档案馆此次披露的14件反映日军奴役劳工档案中,就记载着近900名劳工反抗、逃走的信息。1943年3月26日和5月7日,东宁宪兵队先后接收了日本华北派遣军移交的1935名“特种工人”。可是到了7月5日,他们中已经有163人死亡。

7月8日中午,丁五才找到工地上的七八名同伴,希望能鼓励他们一起逃离。“来这里前听说,我们这些俘虏被带到满洲国从事特殊工程,工程结束后就会被全部杀死。反正都要被杀,不如一起跑吧,就算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乡。”

这番话被正巧来工地上巡查的日本宪兵听见,立即向上级作了汇报。第二天一早,日本军医就来到工地上,假模假样地对所有工人进行诊断,随即宣布:丁五才患有严重传染病,需要立即隔离。

被以传染病名义逮捕后,丁五才遭到了严厉审讯。他承认自己不堪忍受工地的奴役,多次煽动同伴一起逃走。日军意识到,丁五才的想法,代表了几乎所有“特种工人”。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当天晚上,丁五才被押往乌奴耳东北方向3000米的山林,遭到了秘密处决。

在对上级的汇报中,海拉尔宪兵队队长谷家春雄承认,丁五才的言论在“特种工人”中,正呈现多发的态势。因此,“将来多多宣传宣抚,进行彻底的指导监督和警戒,继续实行彻底的侦谍,确保事件发生之前的警备防范,对有害分子实施临机应变的枪弹镇压,是十分有必要的”。

即使最严密的监控和镇压,也无法制止“特种工人”的正义反抗。

1943年9月11日晚,位于东宁县石门子碱厂沟满洲第570部队的特殊工人宿舍,发生了43名“特种工人”的全体暴动。

那天正好是星期六,监视的哨兵处于轮岗状态。43名工人分为三个班,用作业用的钥匙、尖镐,分别袭击了卫兵所和门口的哨兵。两名日本哨兵被当场击毙,武器也被暴动的工人夺走。

由于河对面就是前苏联领土,相关日军部队立即动用了全部兵力,封锁国境并进行搜查。到9月14日,有11名工人被逮捕,2人被射杀。其余的“特种工人”成功逃入前苏联。

在事后的报告中,日军认为:是“特种工人”中的中国共产党员,在事前进行了谋议,决定了袭击、逃跑的计划,在这起事件中起到了“主谋”的作用。

吉林省档案馆此次披露的22件《邮政检阅月报》,有当年日军所写信件的如下记述:“连接南龙门和黑河的铁道,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投入了一万多人的劳工。作为紧急工程,军队的命令非常森严。逃跑被捉回来的人就挖个洞,用土将他们埋到齐肩处,给他们灌水、殴打,并严厉训斥。”“我昨天在广场上散步的时候,看到许多劳工的尸体堆放得到处都是,其中有的已经变成了白骨,还残留的部分也惨不忍睹。这些尸体被狗当做美食啃咬。这样的情景在日本国内是不可能看到的,但是在这里却已经司空见惯”……

人间地狱,莫过于是。(记者 朱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