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央视热播的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文献记录《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受到各界人士点赞。该片从国际视角、全新的角度,诠释一段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历史。《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在党史军史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战争,两天后,美国海、空军武装入侵朝鲜。第七舰队逼近台湾海峡。7月2日第一批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士兵就踏上了朝鲜国土。三千里江山陷入浓烟烈火之中。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危急、中国大陆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时,中国人民不得不奋起抵抗侵略。1950年10月,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政府的请求和保卫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从此,“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战歌,响彻在朝鲜战场和祖国的大地上。
沧桑巨变,60多年过去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依然在耳边回响,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缅怀为抗美援朝战争捐躯的志愿军烈士,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牢记先烈们的卓越功绩和伟大贡献。
60多年来,共和国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志愿军将士,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
历史没有剧本,也无法彩排。纪录片就是纪录历史,因此,纪录片也是没有剧本的历史纪录。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利用影视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对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多侧面、多方位的回望和审视,在音影像的处理上,突出厚重、凝练、雄浑、怀旧的氛围,营造、还原出时代氛围和时代气息。
由于时间久远,空间变化,历史对一些观众而言,或是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或恍若烟云、飘忽迷离。因而,对真实历史过程的感知是他们的期待。因此,每一个有良知的文献纪录片编创人员,都力图通过某一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使观众了解历史,并给观众提供出一个鲜明的审视历史的角度,同时,也在为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努力传播一种信仰的力量。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的主创人员通过对60多年前近百位抗美援朝历史的当事人或历史研究者的访谈,请这段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的权威研究人士讲述或评述历史的事实,很抓人,很提神。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介绍和评价更具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如采访时任第15军第45师野战医院卫生员的王清珍的录影。年仅15岁的她入朝参战。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王清珍所在的收容所每天接收从前线下来的一百多伤员,她每天给伤病员清理伤口、包扎、喂饭、换药,清洗绷带。还要背伤员出洞大小便。重伤员不能吃饭,王清珍便先将饭含在自己的嘴里嚼烂,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到战友口里。药片咬碎,口对口地喂药。
77岁的王清珍说:一个腹部受伤的排长,他要解小手,我说我帮你解吧,他不好意思,我说就我一个女同志,我说其他人都有事,女同志怕啥,当卫生员不怕,又是阶级兄弟。我说你死都不怕,还怕害羞,我这样跟他讲。我就用嘴吸导尿管,用瓶子一接,它出来了。尿出来了,这个时候伤员肚子就不鼓了,那个汗就下去了……
再如摄制组在采访第15军战地记者郭振文时的那段录影,其艺术感染力很强。
1951年4月22日,五次战役开始后,郭振文被派往第133团随部队采访,他和其他记者一起,以笔作枪,记录着战争的残酷。当第133团到达目的地时,随行报道的17人,只剩下了7位,负责陪郭振文的团里摄影干事熊笃中不幸牺牲。在清理烈士的遗物时,他看到熊干事有一本日记。
郭振文说:打开日记本一看,知道熊干事正在谈恋爱。他的爱人叫玉黛,日记写的非常缠绵,里边还说有很多的承诺。他说,将来胜利以后,一定陪你去全国看一看,去全国各地看一看,到莫斯科看一看,这事过去后几十年了,我想起这个人以后,很伤心……
此时的郭振文老人是老泪纵横,实在说不下去了。在采访郭振文的过程中,老人双眸含泪,几度哽咽……相信无数观众也同样会为之掬一把热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