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贡献及启示

汉超

2014年06月05日09: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 要〕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并付诸实践。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评价标准、基本原则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邓小平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至今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贡献;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254-(2014)02-001-03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逐步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成果显著。因此深入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贡献及启示,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贡献

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尤其是全面深刻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评价标准、基本原则等,并大胆实践,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道路,指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之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986年邓小平再次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他认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说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1〕后来,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高度上,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2〕这就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长期目标。不久,邓小平又阐述了具体的近期目标:第一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3〕。三个近期目标,不仅着眼于解决当时政治体制上的主要矛盾,更是为了实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

(二)主要内容

邓小平在不同场合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改什么的问题,即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他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的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4〕总体来看,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社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

1.党政分开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5〕党政分开,是为了增强党的领导能力而非取消或削弱党的领导。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前提。党政分开是在职能上分开,主要通过重新划分职能来解决党政机构的重合和以党代政的问题,以理顺党政关系。总体而言,一般性的党务机关和政府机关应该各司其职。但是,党政机关的职能分开并不意味着党要放弃对政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相反,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2.权力下放和精简机构

权力下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起着承上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权力下放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协调关系。下放权力有助于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及政企不分的难题,克服官僚主义,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等。邓小平认为:“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应该从中央开始。”〔6〕要通过积极放权来激励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又涉及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涉及面相当广,触及诸多利益格局和利益群体。因此,邓小平认为,精简机构要坚持积极稳妥、自上而下、先试点后推广,注重有“进”有“出”、更重视“进”的问题。精简机构主要着眼于压缩不必要的机构和编制,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促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

3.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对人与事的改革。领导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改革领导干部人事制度,主要是为了促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因此,邓小平认为有必要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主要通过不断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逐步确立起领导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体系等来实现。同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以推进党内民主。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离不开广泛的民主,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邓小平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但是,“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造成四个现代化的彻底失败……中国就将重新陷于混乱、分裂、倒退和黑暗。”〔7〕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法制。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有序参与,这既能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又能使改革充满活力。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的。离开了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也难以实现。他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8〕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标准

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9〕这三条标准深刻地揭示出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政局是否稳定、人民是否团结是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正确的基本标准,生产是否持续发展是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这三条标准缺一不可、有机统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