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红色家书:精神财富世代相传

——专访“双枪芙蓉”贾春英之孙潘平

记者 吕其庆

2014年06月05日16:31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跃马扬鞭 冲锋陷阵

潘平1970年出生,在他童年记忆里,奶奶与其他乡下妇女没什么两样,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不到60岁的她,腰就直不起来,每天佝偻着90度弯曲的腰上山干活,靠卖柴、卖菜的微薄收入支撑一家生计。“要说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奶奶身上因枪伤留下的疤痕不计其数,和脸上的皱纹一样多”,潘平说。

童年的潘平与奶奶的生活简单平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最大的快乐当属晚上点一盏青灯、伴一缕凉风,听奶奶讲革命年代的战斗故事。

“奶奶刚一投身革命,就经历了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在战争最为惨烈的时候,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骑马、还学会了双手持枪射击,‘双枪老太婆’这一革命形象就是根据她和她战友的事迹改编的。”

“有一次,奶奶骑马执行任务,对面是敌人手持机关枪把守的封锁线,临近跟前,她一个跟头翻到马肚下闯了过去。”潘平说,在奶奶的革命生涯中,生与死的界限就在一线之间。她还几次身陷囹圄,饱受酷刑折磨。

“即便当时革命斗争异常残酷,但奶奶回忆当初情景却始终带着乐观精神,她常念起当年吃的‘金丝汤’(南瓜汤)、穿的‘金丝鞋’(草鞋)、睡的‘金丝床’(稻草堆)。”

潘平的爷爷潘涛,读过书、有学问,当过红三师的文书参谋,后来奔赴前线参加战斗,从连长、营长干起,跟着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贾春英学习打仗。

“奶奶说我爷爷作战有很多缺点,我奶奶喜欢打游击战、伏击战、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经常在深山躲起来,半个月不露面,等敌军驻扎下来,她再带兵去偷袭。所以,敌人都称她为‘土匪婆子’。我爷爷不一样,就是剩下他一个人也要打,非要战斗到死。”

1940年初,潘涛带着游击队到湖北嘉鱼一带抗击日军,跟敌人激战了五天五夜将日军击退,但游击队也损失了三分之二。“如果我奶奶在的话,会主动提出来转移,但是我爷爷就不转移,最终被日军偷袭得手。残忍的敌人把我爷爷的头颅砍下……”

“爷爷牺牲后,战友将他生前用的物品交给太爷爷,唯一的儿子牺牲了,我太爷爷伤心得不得了,每天天没亮就蹲在茅房里抹眼泪。我奶奶知道了,‘教训’他:那么多革命战士都牺牲了,你儿子就不能牺牲啊,我都准备随时牺牲,革命就是要死人的!吓得太爷爷以后都不敢哭了。”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就是要死人的!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沧海桑田,换了人间,如今漫步在宁静的革命纪念馆,凝视革命先烈用过的武器,他们用刀斧对战枪炮武装的敌人。在物质力量极大悬殊的条件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靠的是千万革命前辈高超的作战智慧和强大的精神信仰。英雄虽逝,精神犹在,潘平说,“将爷爷奶奶生前物品捐献给纪念馆,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怎么来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