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姜廷玉:黄埔军校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纪念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90周年

2014年06月16日08:5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黄埔军校对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对国民党的军事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军事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埔军校成立后,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先后设立了潮州分校、南宁分校、长沙分校、武汉漠分校等分校。

由于黄埔军校师生受到良好的训练,所以许多毕业生后来均成为军事教育的骨干。诸如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关麟征、张耀明,新疆分校校长宋希濂,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王叔铭,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李默庵等,都是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

1932年前后,国民党政府创办的陆军步兵学校、陆军炮兵学校、陆军骑兵学校、陆军工兵学校、陆军辎重兵学校、陆军通信兵学校、防空学校、兵工学校、陆军机械学校等,不仅在教育体制等方面效法黄埔军校,而且这些学校的领导教育骨干不少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可以说,国民党各种军事学校都源于黄埔一脉。

黄埔军校不仅对国民党的军事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军事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曾多次盛赞创建黄埔军校。他曾称创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1938年11月,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国民党战争史时说,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时期,进行了武装的反袁运动。后来的海军南下,桂林北伐和创设黄埔,都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毛泽东还说中国共产党通过参加创办黄埔军校进入了新阶段,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比较重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是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入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工农红军后,即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创办了教导队和一些随营学校。毛泽东说,北伐时期有个黄埔,我们要办一个红埔,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随即开办了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1936年中共中央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毛泽东在红大开学典礼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黄埔军校,他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1937年春,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9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大三周年纪念》文章,总结了抗大三年来的成绩,指出:“抗大三年来有贡献于国家民族与社会,这就是教会了几万个有为青年与进步革命的学生。”并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教育的骨干,在其各个时期军事院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创办了教导队,黄埔军校五期学生陈伯钧先后任该队区队长、副队长。红军第四军先后在闽西、赣西南创办了红军学校,谭希林(黄埔六期学生)、陈奇涵(黄埔三、四期的队长)分别任闽西红军学校校长、赣西南红军学校教育长。1931年秋,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创办后,杨至诚(黄埔第五期学生)任校务部长,该校改称工农红军学校后,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任校长兼政委,郭化若(黄埔第四期学生)任总教官。红军学校扩编为红军大学后,张宗逊(黄埔五期学校)曾代理校长。与红军大学成立同时,还成立了第一步兵学校和第二步兵学校,陈赓(黄埔一期学生)任第一步兵学校校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还创办了工农红军通讯学校、工农红军供给学校,王诤(黄埔六期学生)任通讯学校校长,杨至诚兼任供给学校校长。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干部团一部份与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并,在瓦窑堡成立新的红军学校,周昆任校长,袁国平(黄埔四期学生)任政委,郭化若训练处长。1936年6月,抗日红军大学成立后,林彪(黄埔四期学生)任校长,罗瑞卿(黄埔六期学生)任教育长。

1937年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副校长,许光达(黄埔五期学生)、陈伯钧、杨至诚曾分别任教育长、训练部长、校务部长。陈赓、倪志亮(黄埔四期学生)、谭希林曾分别任学员第一、第二、第三队长。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抗大在各地设立了许多分校,其中不少分校的领导也是由黄埔军校师生担任的,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曾任第一分校训练部长,陈奇涵、郭化若曾任第三分校校长,周士第(黄埔第一期学生)任第七分校校长,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教官)任第五分校校长兼政委。1939年12月,抗大三分校改为军事学院,叶剑英兼任副院长,郭化若任教育长。1943年5月,军事学院、抗大总校及抗大二分校、七分校合编为抗大总校,徐向前(黄埔一期学生)任代理校长。1945年2月,延安成立炮兵学校,郭化若任校长。在抗大及其它军事院校担任领导骨干的黄埔军校师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抗日救国军政人才,为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暨野战军,以原来的抗大分校或随营干部学校为基础,先后成立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政治大学(简称军政大学)及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其中有不少学校的领导骨干是黄埔军校师生。东北军政大学校长林彪、副校长倪志亮、教育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刘型(黄埔五期学生);华东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陈毅;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叶剑英;晋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周士第,稍后成立的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校长陈奇涵,西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云南分校校长陈赓。东北航空学校校长常乾坤,海军学校副校长张学思等,都是黄埔军校学生或老师。他们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量的党政人才。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国军事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将永远铭记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