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杀敌护河山
抗日战场负腿伤
琼籍华侨报考黄埔军校者众,如今健在的21名黄埔老人,华侨总队(26总队)的老人还有叶扶中、符能、邢谷颖、侯元松、王书庆、植德英、刘凤飞、吕智杏。而华侨总队学员在报考军校前,大多有过工作的经历,相较其他黄埔学员,他们的知识结构、应变能力、社会经验等更为丰富。因此,不少人从黄埔毕业后,又接受了其特殊的军事技能训练,如植德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后被训练成一名伞兵。
曾任华侨总队中队指导员的一位老人在回忆录中写道,“华侨总队同学学成毕业,正值抗战中期,战争进行激烈之际,部队急需要干部补充,大部分同学分发到陆军各野战部队,马上投入战场,为抗日作战而牺牲奋斗,有的成功,有的成仁,都表现了革命军人的本色及华侨爱国的情操。”
华侨总队同学录上白崇禧的题词,也印证了黄埔军校华侨青年的牺牲:“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陈立轩回忆,他刚归国时,即进入华侨入伍生团初训半年。其间,因战事吃紧,华侨总队学员也担负起警戒、谍报、押运等后勤工作,边受训边工作,不仅体力得到加强,而且战事经验也丰富起来。
1942年,陈立轩毕业后,又被送入军委会参谋班学习,1944年春毕业。随后,陈立轩带兵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此役战况惨烈之极,从5月27日到6月19日,敌我双方拉锯争夺,相持多日不下。此时中日战争进入末期,日军战线越拉越长,兵源、物质补给困难,为了打通粤汉线,日军孤注一掷,倾其全力再次攻打长沙。“伤亡惨重,战士们像风中的落叶一样,成片凋零。我的右腿也被日军的枪弹打中,血流如注。”
伤愈后,陈立轩右腿瘸了,走路高低不平,一跛一拐,他也因此被调往云南车里泰国行政专员公署当参谋,后又在泰缅边境与日军多次作战。
荣归故乡聘为师
热心家乡教育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内战随之爆发,陈立轩无心内战,其时虽已任贵州安顺黔西师管区司令部参谋主任,但他和好友王康环相约辞官归故里。
1949年5月,陈立轩回到家乡文昌潭牛镇二公堆村,受到乡党欢迎和爱戴,被时中小学董事会聘为校长,王康环则当了文昌警察局局长。解放前夕,王康环约陈立轩前往台湾,面对好友兼战友的邀请,陈立轩拒绝了,他立志于有生之年都奉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我喜欢教书,因为只有学习、掌握了知识,才能改变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陈立轩说,他和黄埔军校的同学之所以能在战场浴血奋战,就是想以生命的牺牲换来后人更美好更和平的未来,而战场上与日军的战斗,更让陈立轩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有了切肤之痛。
在陈立轩保存的老照片中,有多张他在时中小学、文西私立中学教书时,与孩子们的合影,被孩子簇拥着的陈立轩笑容温和,笑脸上不见了过往的战火硝烟,也不见他在战场厮杀时的冷冽无情。
“时中小学是我家乡的小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本村旅居新、马、泰的华侨出资创建,我父亲也捐建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校舍。日军占领海南后,将学校强拆。”对时中小学,陈立轩有难以割舍的情感,这所小学,既是他的希望所在,也是思念父辈的寄托之所。
1979年,陈立轩平反,再次被时中小学聘为教师,并被公推为董事长。而此时的时中小学,危房处处,陈立轩不忍孩子立于危檐之下学习。他决定利用归侨的优势,发动华侨捐款重建时中小学。1982年起,陈立轩着手募集捐款,先后有新加坡琼籍华侨符致汉四兄弟、旅泰华侨陈廷乐、港澳同胞等捐款,共筹到捐款50万元,时中小学利用捐款建起了新校舍、操场,焕然一新。
“有些捐款的华侨还曾是我的学生,我也因为募集捐款重建校园,省委统战部2006年专程来文昌开表彰会给我颁发获奖证书,这可是中央统战部黄埔军校同学总会20多年来第一次在海南授予奖章。”回忆往事,陈立轩很骄傲很快乐。
如今,淡黄色的时中小学,静卧村庄一侧,教室明亮整洁,几株大树挺立校园内,洒下阵阵绿荫,庇护着朗朗读书声。大树恰如陈立轩这样的革命前辈,用昂首不屈的脊梁挺立于危难面前,庇护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陈永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