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胡耀邦“干校生涯”:白天沉重劳动 夜晚书海行舟

2014年06月27日10: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胡耀邦:从红小鬼到总书记》一书描述了胡耀邦出身浏阳河畔、从小投身革命,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主政川北行署,执掌共青团中央,湘潭挂职锻炼,陕西主政两百天,历尽“文革”磨难,整顿中国科学院,拨乱反正闯禁区,平反昭雪冤假错案,主管宣传理论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等70余年艰难跌宕、曲折传奇、无私奉献、光明磊落的人生历程。书中记录了胡耀邦“白天沉重劳动、夜晚书海行舟”的“干校生活”,摘编如下:

胡耀邦经历了两年多的批判斗争,受尽人间的磨难和凌辱。1969年5月,按照林彪的“一号命令”,胡耀邦开完九大会议,与团中央机关和各直属单位2000余人,一锅端地到河南潢川县黄湖农场办的“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胡耀邦白天参加沉重的劳动,夜晚书海行舟,博览群书,手不释卷。

这时,胡耀邦家分五处,各奔东西:胡耀邦在河南,长子胡德平、三子胡德华均在部队锻炼,女儿李恒在偏远的一家工厂劳动。每周,李昭写四封信,分别寄给胡耀邦和三个子女,倾诉遥远的祝福和深切的期望,真是“浩劫连数载,家书抵万金”。殷殷贤妻情,拳拳良母心,洋溢字里行间,催人奋发,感人肺腑。

胡耀邦来“五七干校”,分配在一连一排一班,先住在几十人合住的仓库里,后来搬进方砦村一间草房里。这里住了机关行政处的十几个同志。这时候,他每月只有30元生活费。他和大家一样,买菜票到食堂去排队打饭,抽的是一角六分一包的工字牌香烟。由于远离了“群魔乱舞”的京都这个是非之地,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每天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精神为之一振,饮食逐渐增加,身体也日益壮实起来。

胡耀邦来到方砦村,连队开始分配他在场院劳动,他推谷晒场,或用风车扬谷。每到天气乍变,即将下雨的时候,一袋一袋地往仓库送。他不愿受照顾,要求干些重活,连里派他去搞基建,他和泥,上房顶,当小工。后来,他又去插秧、割草、用小车拉石头,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而且事事带头,还经常帮助年老体弱的同志完成劳动定额。他每天上工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头,收工时总是最后收拾工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他天天如此,从不懈怠。

1971年6月间,淮滨地区暴雨成灾,白鹭河水倒灌,黄湖大堤随时有淹没的危险。各连都组织了突击队,日夜冒雨上堤垒土加高堤坝,以防险情。一天傍晚,第六连突击队从堤上撤下来吃晚饭,路过一连防洪段时,在暮色迷蒙中,远远地望见高高的围堤上,有个戴斗笠、扛铁锨的人影,在大堤上来回巡逻。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堤外响着汹涌的涛声,大家走到那人影面前,发现他原来就是胡耀邦。

干校人多,住房十分匮乏,各连都要盖草房。胡耀邦参加了一连的托坯劳动。尽管他年过半百,个子矮小,但仍和小伙子一样干得挺欢,和大家一起促膝谈心,互相倾吐劳动的感受。

胡耀邦来干校不久,就和大家相处得很熟。他待人和蔼可亲,大家都愿意和他谈心。有的干部对有人批团干部是“生产团”、“反毛泽东思想”有疑问,找胡耀邦谈心,胡耀邦直率地回答:“说我们是‘生产团’,我也想不通。”他拿出随时携带的《团章》说:“你看,团章上明明写着:‘共产主义青年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这是反毛泽东思想吗?”班里成立了党小组,大家选胡耀邦当小组长。他也不推辞,总是按时开小组会、收党费。有一次,他在小组会上说:“张闻天、邓子恢同志当了四届人大代表,这就体现了党的政策和毛泽东思想。我们的党总要让每个人各得其所嘛!”大家听了颇受启发。

每逢假日闲暇,“五七战士”常到胡耀邦住处找他聊天。大家坐在自己建造的土墙泥屋宿舍里,坐在硬板床上,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大家感到这是一种享受。他身处逆境,仍乐观豁达,谈笑自如,幽默风趣,说话寓意深刻。他的连珠妙语给大家带来了愉悦和思索。

1972年末,干校清查“5.16分子”,曾参加大联委的武如春被怀疑受查,他觉得很委屈,去找胡耀邦倾吐苦衷。胡耀邦安慰他,不要因此泄气,年轻人应该学会坐冷板凳,也不怕坐牢、杀头。他用《后汉书》上孔稚圭治家说过的几句话来勉励他。武如春听不太懂,胡耀邦拿起圆珠笔,在一张纸上疾速地写下了如下两行对仗工整的句子:

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

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

胡耀邦行笔流畅,笔锋刚劲,武如春将胡耀邦的墨迹视为珍宝,收藏起来。他久久地思考着“坐冷板凳”的话,心情渐渐地开朗起来,“5.16”问题不久也被查清,他如释重负。

干校学员对胡耀邦最钦佩之处,是他在逆境中一如既往地坚持读书。

每日,胡耀邦与其他学员一样,拉石头、托坯、插秧,样样重活、脏活都干,年轻人干了一天回来,身子骨像散了架似的腰酸腿疼,到了晚上都要早早地躺下来,而胡耀邦照例要坚持夜读。夏夜,室内闷热,蚊子叮咬,年轻人都到室外通风处,打着扇子乘凉、聊天,年过半百的胡耀邦,却独自钻进蚊帐里,点上小马灯,戴上老花镜,读起他的“三部四卷”(即马恩选集四卷、列宁选集四卷、毛选四卷),他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许多红杠杠,读罢就做笔记。1972年,他回京休探亲假时,杨春祥见他又提行李又抱笔记,上前帮他拿,胡耀邦只把铺盖卷交给他,他指着胸前抱的一大摞笔记幽默地说:“这些笔记本不能让你拿,弄丢了你赔不起啊!”这是他两年多的学习体会和读书摘要,这些笔记本比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要宝贵。

不久,杨春祥被分配到陕西省一个工厂去当宣传科长。胡耀邦问他:“干部必读六本书,你看了没有?”小杨回答:“我读不进去。”胡耀邦严肃地问他:“你当宣传科长,不读马列的书,怎么宣传马列主义?”接着他激动地说:“我们这些人,过去所以上当受骗,原因就是马列的原著读得太少了,没有真正地掌握马列主义!”小杨听了很受感动,连声说:“耀邦同志,你放心好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

胡耀邦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关牛棚也是一种锻炼,不全是坏事。我们这些人,平时忙忙碌碌,读书时间少,进了牛棚,靠边站了,正好是读书的大好时机。”在干校接受批斗的日子里,他在“牛棚”里读完了四大本《列宁选集》。后来《列宁选集》被造反派收走了,说他没资格读马列主义,他又让家人送来《毛泽东选集》四卷。书中有的文章,如《实践论》、《矛盾论》等,他反复阅读,字里行间用铅笔画了几种符号,有的还作了详细的读书笔记。他深有体会地说:“‘文革’中我有一条体会是12个字:靠边站,别闲着,多读书,想问题。”

1971年10月,经中央批准胡耀邦离开“五七干校”回京治疗休养。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埋头看书学习,不仅读马列经典著作,还博览文、史、哲、科技各类书籍。他曾请北京市委副书记周世贤等到书店帮他查找、购买所需要的书。胡耀邦夫人李昭曾带领笔者到胡耀邦书房参观,只见书房摆满了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书籍,他生前反复阅读。李昭回忆说,有次看见他读古书,便问:“你还读这些老东西干什么?”他回答说:“我现在靠边站了,这倒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多读一点充实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啊!”他曾对一位老战友的孩子张凯说:“我和你爸爸都未进过大学,但自信超过大学水平了,凭什么?凭拼劲,凭钻劲。我读《楚辞》不要带注释,就靠《辞源》啃了两个月,啃下来了,活着就要拼命读书,活到老,学到老。”

正因为胡耀邦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勇于实践,才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改革家的非凡胆略和气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